新华社武汉6月10日电(记者魏梦佳、俞俭)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武汉市为13位优秀民间艺术家授牌,“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心”同时揭牌成立。
此次被授牌的13位民间艺术家的作品涉及汉绣、剪纸、彩塑、瓶内画、微雕、民间说唱等方面。汉绣艺术家任本荣从艺60年,精通汉绣50种针法,绣品色彩浓艳、绣工精细。他绣的“迎接香港回归大幅中堂”等50余件作品享誉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
剪纸艺术家刘士标以其刻、剪并用的特色工艺,将民间剪纸的创作主题拓展到工业领域,首开“工业剪纸”的先河。
人称“面塑高”的高志和从事彩塑艺术数十年,其作品形神皆备、色彩艳丽、造型多样。曾先后赴邀德国、法国参加世界文化博览会和中法文化年文化交流。
绰号“刘泥巴”的民间艺术家刘国瑞,擅长微雕、木刻、石刻、花灯等多种工艺。他在米粒大小的象牙上雕刻唐诗的作品已被20多个国家收藏。
在授牌仪式现场--武汉市群众艺术馆,记者看到汉绣、鱼骨画、叶画、蛋雕、剪纸等民间作品琳琅满目,巧夺天工,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观看。汉绣艺术家现场的飞针走线、叶画家在树叶上精巧细致的彩绘让围观的人们惊叹不已。
据武汉市文化局介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市目前已公布有180处重点文物单位,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3处。文化部门还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汉剧、楚剧等地方剧种、汉阳高龙、汉绣、花木兰传说、知音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汉剧、楚剧成功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武汉还将举办一系列有关民间文化成果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展览和研讨会,完成汉剧、楚剧、高龙、汉绣等重点保护项目的保护工作方案,并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集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