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成为世界第七个有百万吨钾肥生产能力的国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自主创新造就青海百万吨钾肥项目

    新华社西宁6月18日电(记者姜辰蓉、侯德强)青海盐湖工业集团的百万吨钾肥项目2006年可以实现达标生产,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拥有百万吨钾肥生产能力的国家。这一成果,是建设者们努力攻克技术难关,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取得的。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位于我国最大的干涸内陆盐湖——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钾肥生产基地。1958年建厂,1986年5月一期工程20万吨项目开工建设,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实现达产达标。同年5月,二期100万吨钾肥项目开工建设。

    一期工程20万吨钾肥项目由于采矿技术水平较低,只得花上亿元巨资从美国进口两条采盐船。在采盐船运转过程中,出现了关键部位上的诸多毛病,给采矿稳定性、钾肥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为了实现一期工程钾肥项目达标生产,公司投资4800万元用于采盐船技术改造。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项目副总经理李浩放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他立足实践,带领6名技术人员埋头苦干,不分昼夜地研究采盐船的切割头传动装置、控制系统、导航系统等关键设计原理,全面了解并掌握了采盐船技术。经过两年时间的改造,采盐船技术得到改进,采矿稳定性大大增强。

    由于掌握了全套技术,李浩放带领的技改小组大胆向公司提出依靠自身力量实现采盐船全部国产化的建议。

    属于国际高精尖技术的采盐船,能否由企业自己的几名技术人员来实现国产化呢?这在企业内部产生了很大分歧。一些盐湖专家对此深感疑虑。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企业决策层下定决心,给予李浩放带领的采盐船技术小组信任与资金支持。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李浩放和技术人员经过严密设计、精心制造,成功组装出我国第一条国产采盐船,经过调试获得成功。1998年,这条完全国产化的采盐船下水作业,第二年正式投入使用,每天的生产能力可达6000吨,相当于美国进口采盐船的1.5倍,这为钾肥一期工程全面实现达标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采盐船技改和自主研制期间,在年轻的技术专家李小松的带领下,技术人员对落后的钾肥正浮选工艺开展科技攻关,最终研究成功国际上最先进的“反浮选——冷结晶”工艺。

    在盐湖工业集团决策层的支持下,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采盐船和“反浮选——冷结晶”工艺不断成熟,使得青海钾肥百万吨项目最终得以顺利投产并实现达标生产。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党委书记宋显珠介绍说,青海百万吨钾肥项目自2004年3月试车投产以来,“反浮选——冷结晶”新工艺经过两年多的运转生产正常稳定。根据设计要求和生产情况来看,今年百万吨钾肥项目可以达到100万吨的生产能力。

    李浩放向对记者介绍:“由于技术不断成熟,盐湖集团目前已制造出6条国产采盐船,造价比美国进口采盐船便宜一半,仅这一项就为公司节省资金3亿多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可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依靠技术创新,盐湖工业集团钾肥生产能力在近五年时间里增加了130万吨,到2005年整体生产能力已达到150万吨。今年盐湖工业集团钾肥生产能力可达180万吨。(完)

 
 
 相关链接
· 我国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已初步形成自主创新体系
· 我国自主创新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技术国际领先
· 我国研制出国际领先水平的有机磷农药降解酶制剂
· 中国一航太原航空仪表公司自主创新发展传感技术
· 15年转化科技成果7千项 西安高新区激活创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