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西安高新区活力四射的创新氛围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平均每天新设立4家科技企业,每天至少有3项成果实现转化;平均每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项以上专利,平均每家企业拥有1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其中70%的核心专利已经实现产业化。建区15年来,累计转化科技成果7000多项,连续10年拉动地方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在我国西部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内生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激活创新资源
今年4月上旬,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麦克斯普林特在西安宣布,继去年在此设立研发中心后,这个国际上最大的半导体和纳米制备技术企业在本土外的第一个全球开发中心将落户西安高新区,一期总投资2.55亿美元。至此,已有霍尼威尔、英特尔等近40家世界知名的顶级科技企业集团将西安纳入其全球技术研发布局。加上国内著名的大唐电信、华为、中兴等数十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西安高新区已形成“研发中心集聚现象”。对此,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总裁麦克斯普林特的见解直截了当:西安不仅研发创新能力强,而且科技人才具有稳定性强、创新潜力大的比较优势。
在西安300多万市区人口中,有工程技术人员38万人;全市有大专院校60多所,国家级科研机构70多个,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安的科技综合实力便雄踞全国第三。西安高新区创立之初,就着力将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综合集成作为立区之本,把优化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措施和核心目标,精心夯实自主创新的三大基础:市场机制、一流人才、创新平台,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当作一项长期的战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目前,一个以国家科研院所、大学为创新源头,高新企业集群为主体,创新创业孵化器、国内外研发中心为集成平台,风险投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中介机构为支撑的各类创新要素积极互动的自主创新生态体系正日臻完善。
提升创新效率
“瞄准集成创新,展望后来居上”。当中国航天二院的7名院士即将结束“院士创业西安行”活动时,钟山院士的两句题词似乎最能代表这些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兴奋的心情。
一边是代表国家高端创新资源的院士群体,一边是众多具有强烈创新激情的中小科技企业,在西安高新区,联系两者的是一项名为“百名院士创新创业计划”。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已有24名院士领衔加盟西安高新区的“创新团队”。参与西安开米公司项目开发的工程院院士张高勇表示,院士创新创业计划的价值在于将创新型企业群体与国家技术创新资源和方向相结合,构成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机延伸。
院士创新创业计划仅仅是西安自主创新生态环境中的诸多平台之一。10多年来,西安高新区抓住区域内国家科研院所、大学和国防科技单位等创新源头,以优越的区域环境和市场化机制,先后联合建设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和软件、光电子、生物医药等各类技术创新专业孵化器集群,目前由政府主导创办和民间、中介机构设立的专业技术创新孵化器已达到19家,总孵化面积40多万平方米,连续多年保持孵化规模最大的全国纪录;针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发展瓶颈,先后设立了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的“种子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技术创新扶持基金、融资担保基金和各类成果转化产业基金,年投入资金3亿元;2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和众多技术交易、人力资源、法律中介、融资担保等社会化中介机构,提升了自主创新的效率。
目前区内有600多名归国留学人员、20多名两院院士、6000余名硕士和1500多名博士等高端人才。西安大唐电信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标准,在通讯领域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局面,成为继美欧之后国际上第三个主流标准;西电捷通公司自主研发的WAPI及标准,适时解除了无线IP产业在我国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打破了跨国企业的标准垄断。记者注意到,区内很多科技创业人员都是“两栖”作业,同时在企业、研发机构或高校兼职,成为创新主体之间传递新知识和新信息的纽带。13个由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创造和扩散新知识、新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诸如自聚焦透镜、纳米靶向制剂技术等一大批自主技术均诞生在创新型企业中。
旺盛的自主创新激情和活力,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区内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家,过20亿元的企业11家,过10亿元的企业20家,过亿元的企业120家;有30家高新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初步形成了通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等五大产业集群。高新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链作用又为自主技术与资本的互动互信创造了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区内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推进。(记者 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