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人民币汇率改革1周年评述: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26日   来源:经济日报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相继推出系列举措,外汇市场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外汇产品不断创新,我国外汇市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推出远期人民币外汇交易业务。2005年8月15日,银行间市场正式推出远期人民币外汇交易业务。此业务的推出,是对我国现存的即期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中国外汇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同时,这项政策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未来在完善远期外汇市场的基础上推出与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相关的衍生产品都将水到渠成,从而保证在境内形成人民币相关产品交易的主要市场。

    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2005年8月2日起,凡获准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6个月以上的银行,向外汇局备案后即可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的人民币与外币间的调期业务。在继远期结售汇业务两次扩大试点后,人民币与外币调期业务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将从供需两个方面促进我国外汇衍生市场的发展。

    询价交易方式(OTC)的引入。

    2005年8月15日,银行间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市场率先采用询价交易。从今年1月4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也引入询价交易方式。询价交易机制的正式启动,改变了长期以来集中撮合交易的市场格局,大幅度降低了机构的交易成本,活跃了人民币对外币的资金交易。同时,它还有利于建立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分层有序的外汇市场体系和联动的汇率传导机制,促进外汇市场的纵深化发展;有利于在新的市场结构下提高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代表性;有利于培育外汇市场的价格形成与反馈机制;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做市商的自主定价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建立市场导向的正向激励机制。

    做市商交易制度的建立。2006年1月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全面正式引入人民币对外币交易做市商。“报价趋动”新机制和新市场框架的建立,做市商将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和市场风险分散的主渠道。

    多元交易主体进入。2005年8月8日,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性企业进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部分实力较强、风险管理机制较完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可以活跃外汇市场交易,促进公平竞争。

    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外汇市场将更趋完善。(记者 梁桦)

 
 
 相关链接
· 人民币汇率改革一周年评述:汇率机制更富有弹性
· 央行副行长称将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 人民币汇率将随改革深化而“更加富有弹性”
·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肯定人民币汇率改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