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唐山大地震中有近50万人通过自救互救重获新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2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石家庄7月26日电(记者 张洪河 曹国厂)唐山大地震使一个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瞬间夷为平地,60余万人被埋压在废墟里。据一项研究成果披露,地震发生后,有约48万人是通过灾区人民自救互救脱险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唐山地震后,唐山市区有60余万人被埋压在倒塌物中。因此,震后灾区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从废墟下抢救出被埋压人员。

    作为我国地震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子平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地震社会学研究,他也是那场地震的幸存者。他介绍说,地震发生后,自行脱险的人们自发形成救助大军,根据有关资料估算,通过灾区人民自救互救脱险的约有48万人,占被埋压人的80%以上。这说明灾区人民自救互救活动在抢救生命斗争中占据着极其重要地位。

    王子平认为,灾民自救互救之所以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基于三个特点。

    及时性。灾民处在灾难发生之地,能最及时地进行自救,别的救援者不可能比他们更及时。由于受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制约,最早到达的救援部队是震后8小时,而大批部队是震后20-30小时。

    就近性与广泛性。唐山地震后的自救活动绝大多数是就近进行的,哪里有脱险者,哪里就有自救互救者。与就近性相联系的便是自救互救的广泛性,自救互救活动遍及灾区每一个地方。就近性和广泛性使自救互救活动能最有效地争取时间,而每争取一分钟时间就意味着多一分生存的希望。

    自发性。震后初期的自救互救活动几乎完全是自发的,这与灾后初期特定环境下有组织救援活动难以开展有关,也取决于灾民自身精神与道德因素。自发的自救互救方式包括家庭自救互救、邻里自救互救、岗位自救互救等,这些方式的特点是对被埋压者的情况、环境、位置等比较熟悉,又及时、就近,因而救活率高达90%以上。(完)

 
 
 相关链接
· 唐山大地震:当年近30万人支援唐山抢险救灾
· 《唐山抗震成就展览》24日在唐山抗震纪念馆开展
· 唐山大地震后积极防疫 创造大灾之后无大疫奇迹
· 唐钢大地震后重建 年产钢超千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