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8月27日电(记者 季明) 刚刚公布的7月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浦东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6.45亿元,同比增幅几近为零,而经济的总量和质量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今年上半年,上海是全国唯一一个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两位数的省市,而浦东前7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也创下了自去年6月浦东新区经国务院批准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的最低值。
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开始的那一天起,浦东新区就被赋予了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新一轮“攻坚破冰”的使命。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整整一年的时间节点,浦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断减速的变化,透露出这块热土上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的强烈信号。
结构变:投资降,质量升
仔细分析各个产业对浦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零增长”的“贡献率”,我们看到的是一幅与国家宏观调控方向一致的图景。
在所有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投资降幅最大,今年1-7月投资同比下降27.4%;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投资额同比下降10.5%;第三产业同比则保持3%的微幅增长,投资额已占到浦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2%。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大幅度扩张投资一直是最重要的支撑。如今,投资的下降并没有阻碍浦东经济发展的车轮,经济增长总量和财政收入依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快速增长。1-7月,浦东新区累计实现生产总值1307亿元,同比增长14%;完成财政收入388亿元,同比增长15.9%。
比增长速度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的“健康程度”更趋好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不断加大。据统计,上半年浦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6%,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浦东国际机场货物运输量同比增长18.2%。
观念变:从生产线到产业链
增量投资规模的下降,经济结构的调整,背后是发展思路的重大变迁。
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的浦东金桥开发区不久前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到2010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要在2005年1319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650亿元,“再造一个金桥”。
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许并不新鲜,但金桥为达此目标而设定的路径确实有了新意——不是通过土地扩张、扩大投资规模等外延发展方式实现,而是依靠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增资扩容、发展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等内涵发展方式进行。
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伟国说,受制于土地瓶颈,今天再想动辄拿出几平方公里土地招商引资已基本不可能了。可行之计就是大力发展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提供金融、商务、物流、科研、设计、职业培训等支持,将价值创造点从单纯的生产线延伸到整个产业链。
为了加速发展生产型服务业,金桥已确定在未来5年建设建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的园区,打造上海最大的生产型服务集聚区。到2010年,金桥生产性服务业年营业收入将达到60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占工业总产值的20%。
方法变:腾笼换鸟,制度创新
有心的人们发现,今年以来在公开媒体上较少看到浦东新建工业项目剪彩仪式的画面,但更多实质性的变化却在悄然发生。面对土地和资源的双重瓶颈,浦东将现有的闲置土地和厂房进行整合,以先进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企业取代原有经营者,节省大量水、电、路、气等工业配套设施投入,又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位于浦东高东镇的华发物流有限公司占地50亩,长期以来产出效益不高,当地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将场地转租给上海美翰国拍二手车拍卖有限公司。美翰公司9月份就将正式营业,预计一年营业收入50亿元,可缴纳营业税2.5亿元。
“腾笼换鸟”政策之外,制度创新是浦东“零投入”创造价值的又一法宝。今年8月人事部正式批准浦东开展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试点改革,外方合资者获准突破过去49%的股权比例上限,准许以70%的股权比例实现控股。浦东希望通过这一无需任何投资的新政策,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落户,从而为浦东下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截至今年上半年,浦东新区已经吸引来自100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万家外资企业,其中经上海市政府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75家;集聚证券、期货、产权、钻石等国家级要素市场,161家中外大型研发机构,初具亚太区资源配置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的雏形;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集聚了382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96家。在浦东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上不断变化的数字,勾勒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前行的轨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浦东正在重新审视区域内发展要素的优劣,修正发展思路,寻求在发展模式上的新突破,“二次创业”成为这块改革开放热土上新的振奋人心的口号。
担负攻坚使命的浦东新区,正以更加稳健的步伐阔步向前,与国内其他地区携手一道,探索着可持续发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