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海、陆、空立体救助体系和全方位覆盖的公益性清障打捞网络,这是记者在今天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上获悉的。
目前,中国救捞拥有3个专业救助局、3个专业打捞局、4个救助飞行队和20个沿海救助基地,并配备了专业船舶183艘、救助飞机9架,应急救助队18支。自去年下半年起,交通部救捞系统从英国皇家救生艇协会引进8艘ARUN级救生快艇。这些快艇已部署在我国沿海重点海域,适于在港口附近或近岸水域救助海上遇险人员和小型船艇,特别是可在其他救助船舶无法进入的浅水区或养殖区作业,进而填补了我国救助辖区救助空白。
据介绍,我国对外贸易的94%依靠海上运输完成,保障水运交通的安全畅通和海上开采业、海上养殖业和海上旅游业的人身财产安全,就迫切需要加强海上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目前,海上救捞发展模式和方向呈现四大趋势,抢险救助追求功能细分的专业化,抢险救助技术日趋实用化,抢险救助指挥普及信息化、趋向智能化,清障打捞快速化。(记者 欧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