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记者李斌)我国海洋研究的视野,将扩展到深海、大洋乃至全球。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日前表示,我国将针对海-陆-气相互作用、海洋与全球变化、深部生物圈与深海极端环境生物、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的演化过程、南北两极共扼等开展前沿性、探索性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孙志辉说,今后数年是海洋科技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海洋基础与应用研究必须跟上。要紧紧围绕着资源、环境、气候和灾害等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海洋科学前沿问题以及海洋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继续加强海洋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还将力争在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科学等方面取得理论上的突破,提高对海洋自然现象和变化规律的认知水平。
经过长期的积累,我国海洋基础研究有了重大进展。在物理海洋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文氏普遍风浪谱”理论,发现了“南海暖流”“台湾暖流”,创建了海浪-环流耦合理论,揭示了中国近海环流形成和变异机理。先后开发了风-浪-流联合作用模式和风、浪、流、潮汐、风暴潮耦合作用数值计算模型,使海洋综合动力过程的计算和预测提高到新水平。“海洋环境短期数值预报”研究对海上生产作业、军事活动、防灾减灾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研究方面,建立了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的理论框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