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百届广交会为企业打开一扇窗 折射对外开放步伐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广州10月12日电(记者王攀、张朝祥)第100届广交会开幕在即,已邀请29万海外采购商与会,与第一届只有1000多采购商相比,可谓万商云集。

    吸引客商到来的是中国的商品,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所形成的商品制造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也被称作“广交会”,有着“中国第一展”称号,是中国商品出口的主要窗口和渠道,广交会的历史折射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此前对广交会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广交会是新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门户之一,可以说对外开放的大门就是从广交会打开的。从冲破西方经济封锁,经受文革挫折,到改革开放的振兴,广交会在中国经济生活的每一阶段都创造了奇迹。广交会既是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

    首届广交会于1957年春创办,当时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东南亚)的客商共1223人到会洽谈,成交1754万美元。50年后的今天,参加广交会的客商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交额超过300亿美元。

    从1957年开始,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交外贸工作的每一个重大转折。1960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中日政治和贸易三原则,从1961年开始,广交会向40家日本民间友好商社发出了邀请,当届应邀到会70人;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后,日商参会人数迅速增加。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实业开发部部长葛西学接受记者专访时说:“1972年10月我第一次来参加广交会。那次交易会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都会在香港的火车站排很长的队伍,等着搭火车去广州参加交易会。当时深圳还是农村,在那里办了入境手续,吃过午饭才能搭上火车到广州。现在整个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香港到广州只要两个小时了。”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广交会成交对象主要是港澳地区、日本、西欧共同体、中东产油国等,合计占总成交额的80%左右。80年代后期,新增加了对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美国的成交。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改善,同年春季,美国客商42人参加了交易会,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后,美国已经成为广交会的一个重要贸易成交对象。

    1987年秋,72名台湾商人首次以台商的身份参加第62届广交会,以后到会的台商逐年增加。广交会逐步形成了以我国香港地区、日本、欧盟、美国为主,覆盖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格局。

    统计显示,创办50年来,广交会累计成交额达到5488亿美元,目前广交会的年出口成交额约占中国一般贸易年出口总额的1/4。从1994年秋交会开始,对欧盟的成交额跃居首位,打破了广交会创办以来对港澳地区成交额高居第一的纪录;1998年秋交会,美国到会客商4195人,成交16.31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15.9%,又超过了港澳地区成为第二。近年来,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到会客商和成交额也逐步增加。

    广交会也为国内企业打开了一扇窗口。在每届交易会上,收集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实现技术产品升级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工作。原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广州分公司副总经理张亚琳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常常是一些香港、日本客商紧盯的对象,只要签下一个订单,就必然要向他们进口一大批电器关键零部件。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日本客商开始成套地向我们订购电器。”

    广交会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引进外资的步伐。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成为最早感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批人,他们在贸易中发现了更为诱人的投资发展商机,以港澳为首的客商借助地缘人缘优势,最早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建厂,成就了一大批人的财富梦想。全国各地的招商引资,广交会作为桥头堡,也功不可没。(完)

 
 
 相关链接
· 海关业务专家将在第100届广交会现场"在线咨询"
· 中国外经贸事业的一座丰碑-广交会迎来100届盛典
· 广交会将迎100届庆典 成为通达世界“经贸桥梁”
· 第100届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开幕 规模为历届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