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0月25日电(记者杨三军)俗话说“有备无患”。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记者从正在成都召开的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上了解到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的70%以上。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成绩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在大气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开展了许多系统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大规模试验,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适合亚洲区域天气气候特点、由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以及台风、沙尘暴、大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等组成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体系。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暴雨和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同等水平。
其次,建立了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以统计学、人工智能为基本方法的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系统,从数值预报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转化为预报员方便应用的要素指导预报。建立了以高性能人机交互系统为支撑的预报制作平台,并帮助预报员完成预报产品的制作。
第三,我国先后发射了7颗可用于气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综合探测卫星,建成了近百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000多个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先进气象监测系统,大大增强了我国监测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能力。引进峰值速度超过每秒2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使得我国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中期数值预报可用时效达到6天。
秦大河说,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防灾减灾、维护公共安全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今年针对超强台风“桑美”可能给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造成的严重影响,中央气象台提前48小时对“桑美”可能登陆的地点和风雨影响,做出了准确的预报并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