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云南发展抓生态: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15日   来源:人民日报

    行驶在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上,热带雨林莽莽无际,清甜空气沁人心脾。为保护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这条公路选线长达5年,其中野象谷段桥隧里程占全段里程的70%,增加投资9.5亿元。开通半年的思小公路,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理念,促成了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云南省近年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跨越止跌回升、巩固发展、实现加快发展阶段后,步入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轨道。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的第一竞争点,也是云南最大的资源和资本。”

    云南努力擦拭高原九大明珠上的污垢。昆明市以“一湖四环”截污水,一改过去远离滇池治理滇池的旧路。玉溪市以“生态立市”,果断关闭抚仙湖畔的矿山企业,抚仙湖综合水质恢复到一类。大理白族自治州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洱海水质达到二类。标本兼治之策,有效遏制滇池、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恶化态势。

    云南工业经济曾长期“短腿”。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时,云南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保经济增长既“好”又“省”。将特色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聚集,建设30个重点工业园区,整合十大工业行业资源,集中力量培育30户大企业、大集团。对重点工业企业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电解铝、水泥、钢铁等7个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到今年10月份,全省产生了4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与此同时,全省耕地资源占补平衡、补大于占。

    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路子,建设绿色强省。云南省委、省政府认为,省内山区面积占94%,贫穷在山、希望在山、潜力也在山,只有念好“山字经”,靠山致富,才能带动全省农民建设新农村。在海拔2350米的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海棠村,记者看到,该村组织村民大量种植花椒等经济林木,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生态改善了,林下又生长出松茸、块菌。海棠村年人均收入超过2600元,80%的农户年纯收入超万元。目前,云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9.91%,自然保护区数量居全国第一。

 
 
 相关链接
· 我国2005年环保投资达到8388亿元 仅占GDP的1.3%
· 长治正式申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为山西省首个
· 环保总局:天然草场9成退化 未遏制总体恶化趋势
· 边城开展环保行动
· 探访新疆第二条沙漠公路:将环保理念融于建设中
· 北京投资整治清河以改善"奥林匹克公园"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