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1999年至2005年全国共审计党政领导干部20多万人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记者李亚杰、张琴)据统计,1999年至2005年,全国共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23万个,审计党政领导干部21.5万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2万人。

    记者5日从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已扩大到地厅级,对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工作也在逐步深入,对于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运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的业务覆盖面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也包含了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

    “只有充分的公开,才能保证权力使用得到有效监督,使权力的运行规范有效。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全面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多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对政务公开实施了有效监督,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

    针对一些部门存在的“管理就是审批,服务就是收费”的问题,各级审计机关坚持在行政事业审计中把工商、技术监督、物价等经济管理和执法部门作为重点对象,重点检查执行财经法纪和收费政策情况,揭露和查处擅自扩大范围、自立项目、提高标准乱罚款、乱收费和乱摊派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问题,促进规范执法执纪行为。

    比如,湖北省审计部门近几年来先后组织对全省工商、公安交警、教育等8个行业进行了审计,严肃查处和纠正“三乱”行为资金近亿元,督促有关部门取消违规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300多项,省政府根据审计情况制定了《制止向企业摊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制度。

    一些地方还建立了党政领导和政府部门制止“三乱”联系点、企业收费登记卡等制度,有效遏止了“三乱”问题的发生,促进了执法内容的公开和执法行为的规范。

    “有效的审计能够推进部门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促进权力运行方式的进一步规范,为政务公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位负责人表示。

 
 
 相关链接
· 审计署特派办成立20年查出违规问题金额9300多亿
· 审计署:各级政府要严格基金管理 限期整改问题
· 审计长李金华: 搞好信息化建设 推进计算机审计
· 审计署副审计长令狐安:抓好审计重大案件披露工作
· 李金华要求预算执行审计要关注三个层次的问题
· 加强审计机关可控制成本管理 提高政府审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