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火腿声名远扬,尽人皆知,可是知道宣威马铃薯的人也不少。"12月8日,当记者来到云南宣威市时,市里的同志一见面就介绍他们的新品牌。在马铃薯产业内,"北有甘肃定西,南有云南宣威",宣威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超过80万亩。
宣威昼夜温差大,土壤中富含磷、钾、钙、铁等元素,种植马铃薯条件得天独厚。但是前些年农民种马铃薯收入不高,没有多大的积极性。
为此,宣威市投资780万元建设了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培育出菜用型、薯片型、淀粉型等不同用途的数十个品种,并且用测土配肥的方法研制出"宣农牌"马铃薯系列专用肥,为马铃薯配置"营养套餐"。优良的种薯、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使宣威马铃薯产量、品质明显提升。而另两大举措,更是大大提高了农民种薯的积极性———一是建设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二是引进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在宣威市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记者看到,几十名工人正忙着把卡车上的马铃薯装上火车车厢。"今天16个车皮的马铃薯,全部运往广州。"宣威市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主任彭显华告诉我们,这几天每天都有十多个车皮的马铃薯运往外地。去年全年有近40万吨马铃薯从这里销往26个省区市以及东南亚国家。
除了扩大外销,宣威市还加大了马铃薯的深加工。仅润凯淀粉加工有限公司落户宣威,每年就能消耗20万吨新鲜马铃薯,生产精淀粉3.5万吨。
"扩大营销网络建设,加强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马铃薯的附加值更多地留在宣威。"彭显华说,这两年宣威马铃薯的价格每公斤比前些年高了近0.2元。
宣威市委书记朱兴友对记者说:"马铃薯产业'农工贸一体化'取得了成效,我们根据宣威的煤炭资源优势,又提出建立'煤电磷一体化'、'电矿冶一体化'、'煤焦化一体化'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产业格局,把矿产资源的附加值更多地留在宣威。"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煤炭成为宣威发展工业的重要纽带。宣威工业园区的羊场磷电一体化工业基地和凤凰山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成为宣威未来几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希望所在。
在羊场磷电一体化工业基地,记者看到,由江阴澄星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磷电一体化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其全资子公司宣威磷电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易梦说,项目已经部分投入生产,到11月试生产了3万吨黄磷。一期工程完成后,每年可生产黄磷6万吨,创税1.1亿元。后期磷化工项目生产的电子级磷酸和食品级磷酸可将黄磷的附加值提高2到3倍。
这个项目利用宣威当地丰富的煤炭、煤矸石等资源进行发电,再利用周边会泽等地磷矿资源生产黄磷,黄磷再深加工生产三聚磷酸钠等高附加值的精细磷化工产品,所产生的污水沉淀后生产磷肥,尾气回收后先用来烘干原料,净化后用来发电,用工业废渣生产水泥,所剩的矿粉生产硫酸等。易梦告诉我们,通过当地政府配置给公司的煤矿资源自备发电厂,每度电的成本只有0.23元,而电网用电要0.48元。"生产一吨黄磷需要近15000度电,仅用电一项就可降低成本3700元左右,一年生产6 万吨黄磷,就能省下2亿多元。"
在磷电一体化项目的示范下,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维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地方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在宣威市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以相互参股的形式建设宣威市的另一个大项目"电化一体化"项目。这个项目与"煤电磷一体化"颇为相似,通过配置煤炭资源建设电厂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实现高额利润,包括60万千瓦的自备热电厂、年产60万吨的电石、20万吨的聚氯乙烯、25万吨的烧碱、200万吨水泥等形成内在循环的7个项目。
这个位于宣威市来宾镇的凤凰山电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77亿元,预计于2008 年底全部建成。届时可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00 亿元,年创税利近10亿元。
"通过四个'一体化',我们有效地延长产业链,把资源的经济效应放到最大。"宣威市委书记朱兴友说,宣威市近年来做深、做活资源文章,对能够为宣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优势企业,优先配置矿产资源,严格限制矿产资源的简单开采使用,为宣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记者 苏大鹏 周斌 万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