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保监会谈保险业经验与挑战:开放是把“双刃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毛晓梅、周芙蓉)截至目前,已经有41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开展业务。对于外资保险进入国内市场以来的表现,保监会国际部主任孟昭亿近日提出了大致“三三分”的观点:三分之一的外资公司经营较好,三分之一经营一般,另外三分之一经营不理想,低于大家的预期。

    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外资保险进入中国究竟带来了什么?保险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问题?

    1992年,以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进驻上海为标志,我国保险市场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大加速了保险业开放的步伐。在我国金融业中,保险业是开放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开放过渡期最短的行业。到目前为止,除了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法定业务、外资设立寿险公司必须合资且股比不超过50%等限制外,保险业已基本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据统计,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47家外资保险机构(其中6家尚在筹建)在华设立了121个营业机构。外资公司保费收入从2001年的33.29亿元增至2005年的341.2亿元,5年内增长了9倍多,在京沪穗等发达城市,外资占的市场份额已不容小觑。

    “整体来看,外资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优质产品及售后服务等对中国同行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启迪作用,促进了良好竞争环境的形成,加快了我国保险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孟昭亿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保险专家孙祁祥认为,保险业的对外开放积累了一些重要经验,为未来自身发展乃至其他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诸如通过渐进、有序、可控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成功实现了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避免了外资对国内市场带来过多的负面冲击;注重引进外资公司的专长经营领域,有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等。

    她也指出,在保险业的对外开放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市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目前虽然我国对外资保险已没有地域限制,但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外资公司仍然会将业务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基础设施相对健全、人均收入较高、“簇群效应”明显的东部地区,并主要瞄准高端客户市场。因此,怎样合理有效地引导外资进入中西部市场,引导外资重点发展经营管理难度大的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业务,并开发适合低端客户的保险产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金融风险管控难度加大也是一大问题。保险市场开放以来,已有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境外资金,通过设立外资保险机构和参股中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当前在金融综合经营的新趋势下,全球金融领域的股权并购加剧。“如何识别和应对进入我国市场的境外金融集团滥用市场影响力,防止其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的并购行为以及由此对我国经济秩序和经济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管理层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孙祁祥说。

    业界普遍认为,引入外资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但风险也与之俱来。抵御开放风险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中资保险公司的整体竞争实力,要在学习借鉴中加强自主创新,并深化保险业体制改革,实现以开放促进保险业发展质量的提高。

 
 
 相关链接
· 发改委:中国将稳妥推进银行业保险业对外资开放
· 保监会:保险业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 第二批财产保险危险单位划分指引颁布
· 保险业税收问题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 四位保险专家就保险业填补农村医疗市场空白答问
· 我国保险业最近3年来累计赔款与给付近3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