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河南淅川、西峡、桐柏三县发展“生态生产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6日   来源:科技日报

既要财源滚滚 又要青山绿水

    西峡县:主导产业脱胎换骨涵养水源

    在恐龙蛋的故乡———河南省西峡县,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一汪碧水,生态理念和循环经济成了山民妇孺皆知的名词。

    多年来,西峡县一直以食用菌种植为主导产业,年产量占全国的19.4%。食用菌原料来自当地山林盛产的栎木,为涵养水源,就必须保护森林。既要涵养水源又要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县里聘请专家开发出以腐草为原料的白灵菇等10多个新品种。丁河镇奎文村农民陈卷成告诉记者,他花130元买来菌种等原料,种白灵菇收入450元;菌渣再种100袋鸡腿菇,收入200元;种过鸡腿菇的菌渣,又种草菇增收100元;经过层层发酵的菌渣最后还可以还田。

    今年,食用菌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仍达40%以上。前不久,该县夺得“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两项殊荣。 (通讯员 王锋 杨文甫 记者 乔地)

    淅川县:科技做媒生态与经济“牵手”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深入河南省淅川县考察后,欣然拿出凝聚大半生心血的“空气悬架减振器”项目与该县合作。他说这是淅川保护丹江水质、富裕当地百姓的责任心打动了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位于淅川境内。为确保水源清洁,许多企业不得不关停并转,当地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县委书记王中说:“现在我们面临为京津涵养水源和为百姓开辟财源的双重任务。只有启动科技引擎,让生态和经济激情‘牵手’,才能实现双赢。”

    让科技长入农业,该县围绕桑蚕、水产、畜牧、花椒、辣椒五大支柱产业,实施星火计划项目70余项。科技推动工业环保升级、产品升级的步伐加快。县铝业集团在已投资10多亿元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两亿多元用于科技攻关,实现了铝制品由黑到白、由粗到精、由冶炼到深加工的精彩起跳。 (通讯员 张本贵、李建鹏 记者 乔地)

    桐柏县:科学“吃山”吃出山清水秀

    2006年的第一场雪覆盖了桐柏山,树木和花草从晶莹的冰雪中仍然顽强地探出头来,让记者脑海中蹦出“苍翠”二字。

    地处千里淮河发源地的河南省桐柏县,森林覆盖率42%,活木蓄积量132万立方米,年活木生长量达12万立方米。县长杨忠说:“桐柏青山绿水,是改‘靠山吃山’为‘科学吃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果。”不论上什么项目,一律环保优先、生态优先,新上碱化工项目建立起了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彻底解决了污染,而且年实现产值2.8亿元。一大批能人把山上资源当成资产来经营,160多家公司和农户投资开发山区“四荒”,形成了林果、茶叶、药材三大特色产业,出现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绿水清、草木葱绿”的景象。 (通讯员 丁严冰、杜福建 记者 乔地)

    采访感言: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摆在各地干群面前的课题。地处南水北调工程源头的淅川县、西峡县和淮河发源地的桐柏县,近年致力于依靠科技发展“生态生产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成为南阳市所辖13个县(市、区)中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他们的做法为实现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目标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关链接
· 北京:5种节水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 广州: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回归"花城"还原"水城"
· 吉林将投资15亿元着重发展十大类盐碱地生态经济
· 张家口打造生态经济循环区 成首都"绿色北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