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当前我国大气成分轨道业务存在两大亟待解决问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2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潘俊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轨道负责人张小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大气成分轨道已经成为一条重要的业务,也是一项比较新的业务。目前我国大气成分轨道业务存在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小曳说,目前,大气成分轨道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科研与业务分隔,已经开展的业务其科技含量不高,而且得不到持续提高,研发队伍无法继续瞄准业务开展研究。

    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现行业务技术体制造成了研究与业务各自为战的局面。科研与业务各有不同的投入和运行机制。管理与评估也分别进行,没有形成鼓励科研型业务的投入、运行和评价机制。

    同时,与大气成分轨道相关的科研和业务能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业务管理体系亟待健全,对科研型业务的投入机制还未建立,技术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业务规范、规程及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网络化观测站网的建设有待完成,标定和比对能力需要尽快建立。

    为此,大气成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全国大气成分观测网,增强对不同代表性区域各类大气成分的观测能力;建立质量保证、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大气成分数据传输、数据库及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以大气成分数值预报业务为主体的,多样化的业务和服务产品。

专家说我国应积极发展大气成分轨道业务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潘俊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轨道负责人张小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控制区域大气污染、认识大气成分对生态与农业的影响诸方面,对大气成分轨道业务有较大需求,预计未来的需求将更大。开展大气成分轨道业务研究意义重大。

    据介绍,大气成分轨道业务系统主要包括各类大气成分的观测分析、预警预报和评估与服务。随着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等学科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引起近几十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成分的变化,不仅仅是温室气体,还有各种类型的气溶胶粒子等,后者比前者对气候的影响机制更加复杂,区域的差异更大。近些年来,国际上对各类大气成分要素的观测与研究不断深入,观测方法和手段的发展十分迅速。开展了大气成分的预测、预报,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和气候预测的可靠性是国际的热点。

    张小曳说,大气成分轨道业务发展首先需要的是观测到大气成分并开发数值模式系统。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稳定发展的阶段,开展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工作,及时把握我国大气成分的变化,可以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大气成分轨道业务发展还可以在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估的准确度上发挥作用。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也特别需要了解大气成分发挥的作用。通过长期、准确、系统的大气成分观测,提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不同尺度大气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的特征,并认识其变化,评估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程度,从而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估的水平,对于提高气象部门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宏观决策的科学支持,增强我国在相关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维护国家根本利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已联合开始了我国部分城市大气污染指数预报,但在大气成分的长期、准确、网络化观测及预测、预报,聚焦其气候效应、预估其影响等研究方面,有的还没有开展,有的则或刚刚起步。

 
 
 相关链接
· 大气成分业务轨道建设的重点
· 积极开展大气成分监测和服务工作
· 提高大气成分和沙尘暴监测预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