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这句顺口溜在山东省几乎家喻户晓。类似的农业特产在山东不断涌现,带动特色经济板块层出不穷。到去年底,全省有著名的特色瓜果41种,著名的特色粮菜18种,近一半的县、市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板块。
山东根据特殊的地理条件,催生特色产品。蓬莱市根据区位、土壤、气候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葡萄和葡萄酒产业,现已跻身“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全国葡萄酒产量的1/5出自这里。章丘的大葱、肥城的桃、邹平山药、沾化冬枣,也都是因地制宜而发展的特色产品。
抢抓市场机遇,培育特色产品。哪里都能产蔬菜,但寿光把蔬菜培育成闻名全国的特色产品。昌邑市苗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万亩,每年向全国各地输出苗木3000多万株,成为江北苗木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技术推广中心。全国绿化委员会在这里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绿化苗木基地。
“一县一品”形成规模,并向特色产品的下游延伸。位于沂蒙山区的临沂市,县县有特色产品,苍山县是闻名全国的“大蒜之乡”、郯城县是“银杏之乡”、平邑县是“金银花之乡”……围绕着特色农产品,临沂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1600个,其中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55家。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105万户,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已延伸到加工业、服务业。
特色农产品要走标准化之路。沾化县黄升乡孙家村有千亩冬枣园,山东省直有关部门帮助村里搞绿色果品生产,划定为“绿卡行动示范基地”,从种子到生产资料直至包装全部遵守最严格的欧盟标准,果品全部出口,价格高出市场平均价20%多。村民周景珍老汉介绍说,他家的6亩冬枣年收入从1万多元增加到了3万多元。
山东特色经济富了农民,活了农村。山东省围绕特色产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000多家,年销售收入3000多亿元,半数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户均增收729元。寿光菜农仅种菜一项人均年收入3500元左右,8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屯西村农民葛茂学对记者说,他们这里不少菜农收入比机关干部多,大棚里种个新品种,一天就能挣个千儿八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