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3月19日电(记者蔡敏 马姝瑞)在安徽省合肥市,有一支年轻的志愿者队伍。12年来,不管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他们坚持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义务服务。
他们就是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的合肥市供电公司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这支队伍的“领头羊”邓玲是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模”“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
从医生到电网公司“会爬电线杆的女经理”
记者眼前的邓玲,一身整齐的工作制服,头发烫成小卷花,瘦瘦的脸庞上始终含着笑意,说起话来直接、干脆。
她身份颇多,除志愿服务队的队长,还是一个在窗口服务10年的女职工,一位来自客服第一线的服务明星,一个有“会爬电线杆的女经理”。
从1980年开始,邓玲进入安徽省霍山县医院工作,担任五官科医生。其后整整14年,她的工作与供电“八竿子都打不着”。1994年,因为丈夫工作调动,她才进入合肥供电公司。
初来乍到时,她刻苦学习供电常识,练习微机操作,强记电价表和全市的邮政编码。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她就认真自学;技术上不懂,就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现场环境不熟悉,就勤跑勤练习。很快,她就取得了高级技术等级证书,从一个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变成了“专家”。
1996年,适逢合肥市首次万人评行风,几十个行业参与。公投结果是,供电公司列倒数第一。倒数第一的刺激使合肥市供电子公司下决心整顿服务,专门成立学雷锋小组,成为现在邓玲服务队的前身。
12年如一日全心全意服务孤残
2004年冬天的一个早晨,邓玲班长正在包河区用电营业厅上班,合肥市双岗街道的一位工作人员找到她,请求帮助。
原来,住在市濉溪一村3幢101室的郑老汉是位双目失明的盲人,无儿无女,一直靠街道救济生活,他希望供电公司能为他安装一块电表,通上电,方便他的生活。
第二天上午,天空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邓玲带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冒着风雪出发了。他们拿出刚刚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十年突出贡献奖”而得到的500元奖金,帮老汉买电表、电线,邓玲登上电线杆为郑老汉家接上火线。
雪越下越大,一个螺丝需要操作几次才能拧进去,邓玲在电杆上俨然成了一个“雪人”。
电表装好了,电通了,老人的心愿终于实现了。郑老汉紧紧握着邓玲冰凉的双手,激动地只说出了一句话:“你们是好人!”
这样的事例在邓玲和她带领的服务队中数也数不清。2003年志愿者服务队刚成立时,孤残群体就成了他们的重点“目标”。他们的“送光明”服务卡上,明确地写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困家庭和困难群体”,只要打个电话,服务队就“上门办理用电申请,收缴电费,帮助排除用电故障”。
1997年的盛夏,合肥市电镀厂因为电解、电镀等生产过程中长期排放的有毒气体侵蚀用电设施,造成用电设施腐蚀老化,经常停电,影响工厂的正常生产。然而这家为了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型工厂却无力投资更换线路。免费为电镀厂更换线路的任务落在了服务队身上。
一个星期天,20多名青年人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换下一根根陈腐的导线,一个个锈蚀的横担,5个配电柜也在志愿者手中旧貌换新颜。一天之内就实现了一次送电成功。
为了方便和聋哑人办理业务,邓玲还娴熟地掌握着一门特殊的语言:手语。很多年前,当她发现工作中常常遇到聋哑人办理业务,却很难和工作人员交流后,就开始买书、买碟片自学哑语。这一“本领”不仅带给了许多聋哑朋友巨大的惊喜,也让邓玲交到了一大群知心朋友,每逢节日,她都会收到许多聋哑人的短信问候。
不断延伸的“爱心”
事实上,每一个志愿者的本职岗位工作已经非常繁忙了,合肥市供电公司营业大厅副经理潘斌介绍了他们的时间表:早晨8点开始工作,下午5点营业停止,随即验款、盘点、传账,直到6点多钟。12个工作人员最多时每天要接待1000多人,最少也超过300人;周末就更忙碌,难得的换休往往要盼上一个月才轮得到。
这样紧张的工作节奏,他们硬是“挤”时间作志愿服务,合肥市民多年来亲切地称他们为“雷锋小分队”“爱心大使”。据统计,这支队伍成立十年来先后对近百名残疾人、孤寡老人、下岗特困职工上门义务服务达540余次,人均志愿服务达110小时以上。
如今,“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还不断延伸服务内容,扩大“爱心”半径。她们与合肥市长丰县孙庙乡的柯湖小学、范嘴子小学、孙庙小学的16名失学儿童结成了“希望工程1+1助学对子”,自发捐款捐物达4万余元。在团市委组织的“百家团委助百户”活动中,服务队4年来自发结对救助了21户特困家庭,捐助了近5000元的物品。
“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中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楷模,如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青年志愿者龚民,因热心对待客户、帮助特困户而荣获“合肥市优秀志愿者”称号的朱琳艳等。邓玲说,未来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发现需要帮助的人们,然后“按需服务、随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