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四川春耕“水路不通走旱路” 科学避灾保证丰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16日   来源:人民日报

    到4月初,四川农民期盼的甘霖仍迟迟不见降落,大片农田持续干涸,全省有近600万人出现饮水困难。尽管如此,记者在春旱严重的川东地区,仍看到大片虽旱犹绿的农田。南充市嘉陵区农业局副局长青永林介绍说,从今年春旱刚有苗头,他们就派出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民把水田改成播种高效旱作作物的旱地,种植耐旱玉米并根据季节不同间种春洋芋、蔬菜、大豆等,每亩比光种水田增收1000多元,嘉陵区今年已有8万亩水田改成了旱地。

    自去年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后,今年以来四川大部地区干旱少雨,130多个农业县几乎“县县干旱、村村少雨”,盆地内大部降水不足5毫米,较往年偏少五至九成。进入春耕以来,四川境内主要江河的平均流量更是显著减少,全省水利工程蓄水量减少了14亿立方米。全省有近1000万亩水稻不能适时栽插。

    面对严重的灾情,四川各地出动大批农业科技人员指导农民科学避灾。南充市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指导农民采用省水、省工、省种、省肥、省秧母田以及增产、增收的“五省两增”水稻旱育秧技术,确保了大春生产,目前全市已推广的8万亩水稻旱育秧已基本能够满足全市160万亩稻田秧苗提前在4月底栽插。内江市指导农民选育抗逆性强的耐旱作物品种,大力推广地膜保温保湿育苗、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采用旱地龙、旱育保姆、滴灌等凝水、保水、节水技术,并科学规范耕作制度,在旱地推广“中厢分带轮作多熟制”,一熟减产另一熟能弥补,确保全年总产不受或少受损失。据当地农业部门介绍,到4月初,内江已完成大春粮食播种面积327万亩,占计划面积的98%,近50万亩因干旱栽插不下去的水稻田,大部分改种了玉米、蔬菜等旱地作物。

    四川农业主产区大部分集中在常年干旱的丘陵地区,如何应对这种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避旱减灾保丰收,已经成为很多干旱地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课题。广元市有逢旱必灾的“高塝田”、“望天田”和“漏筛田”20多万亩,去年大旱,“三田”几乎颗粒无收。为解决这个问题,广元市积极推广规范化旱地改制,并大面积播种早玉米等耐旱丰产作物。广元市今年计划旱地改制100万亩,其中“三田”全部改走旱路,全市目前已改种早玉米和经济作物16万亩,虽逢大旱,但长势喜人。持续的干旱促使全省农业部门加大了旱育秧、早熟作物等耐旱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其中今年全省旱育秧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2/3以上。 (记者 郑德刚)

 
 
 相关链接
· 长江中下游枯水与上游持续干旱关系紧密
· 干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4月干旱程度会有所缓和
· 川渝积极应对持续干旱 克服困难开展春耕生产
· 滇:干旱局面呈发展态势 落实工作责任制积极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