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首次承办国际植物园界最高规格会议16日开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16日   来源:新华社

专家呼吁:我国植物资源亟待重新“摸底”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戴劲松、郭嘉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黄宏文等专家在此间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呼吁:我国植物资源现状亟待重新“摸底”。

    黄宏文分析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破坏和压力是空前的,目前约有6000种植物的生存正受到威胁,占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黄宏文还强调,尽管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完成编撰植物志的国家之一,但大量资料过于陈旧,有些甚至依据19世纪初外国植物学家的标本资料。此外,按照国际惯例,植物志应20年左右修订一次,但在当前环境压力变大的背景下,修订周期还应缩短。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贾建生说:“植物资源的家底不摸清楚,将很难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专家们为此建议,国家应尽快对我国植物资源的准确现状展开普查,及时修编各类“植物志”及《中国植物资源国情报告》,每3至5年提交《国家植物资源动态监测报告》。

    据了解,国家林业部门正在拟定“全国植物资源世纪大普查”行动计划,并适时启动植物标本馆网络建设。

植物园:植物的栖息地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 沈翀)植物园是栽培活植物,以供展示、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为目的并对公众开放的园地。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园长黄宏文介绍,现在全世界有各类植物园2500座以上,收集保存了8万多种植物。

    黄宏文介绍,从最早的经典的植物园到当代植物园,其基本特征在不断变化,植物园的类型逐渐丰富,形式逐渐多样,内容不尽相同。当前植物园的功能包括科学研究、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和环保教育、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珍惜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引进并推广应用新的植物资源、种质保存等。每个植物园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功能和宗旨。

    目前植物园可以按照形式和内容划分为经典植物园、观赏植物园、高山或山地植物园、自然或野生植物园、园艺植物园、主题性植物园、社区植物园。

    黄宏文说,植物园的发展与人们栽培和应用植物的历史密切相关。中国远古时代的神农本草园、西汉的上林苑、宋朝司马光的独乐园都可看作植物园的雏形。现代植物园伴随着植物学的发展起源于欧洲,位于意大利比萨始建于1545年的帕多瓦植物园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座植物园。

    记者了解到,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植物园包括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纽约植物园等。中国现有各类植物园200多座,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北京植物园、西双版纳植物园、武汉植物园等。

中国拟建植物园网络体系加盟世界植物数据库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丁逸旻、戴劲松)“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正在试图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植物园网络体系,并逐步进入国际植物园保护网络,从而成为世界植物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6日,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美国密苏里植物园总裁彼得·雷文博士作了上述表示。

    雷文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收集所有植物的标本、图片、相关文字资料,建立全球植物数据库,为各类科学研究提供数据。目前国际植物保护联盟正在加速建设这个数据库,把各个国家和地区尽可能多的植物标本图像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放在互联网上,使科学家可以快速检索到他们需要的科学资料。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黄宏文说:“更重要的是,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没有一个国家的植物园是孤立的。参照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的相关标准及规定,中国正规划建立一个国家级植物园网络体系,整体提升植物园物种保护水平。”

    国家林业局野生植物保护司副司长贾建生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已经制定了与《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相一致的《中国植物保护战略》。着眼未来,中国植物园还需要增强科研能力,在促进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秘书长莎瑞·欧菲德说:“中国如果建成一个协调植物园共同发展的国家级网络,将有利于资源的高效整合,更好地为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现有野生高等植物3万余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是世界上具有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专家呼吁建立全球植物数据库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王敏 廖君)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彼得·雷文16日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呼吁,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很多珍贵的植物物种可能在人类尚未发现前就遭到灭绝,人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球的植物数据库。

    近年来,由于植物迁移中的灭绝,人类过度采集植物,外来物种入侵及全球变暖等原因造成了大量植物物种灭绝。彼得·雷文指出,本世纪有超过2/3的维管植物物种将会遭到灭绝,如果我们不加快采取行动,许多珍贵的植物有可能在人类尚未发现前就会遭到灭绝。

    “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供我们吃穿等多种生活需求,净化生态环境,美化生活。但是目前全球变暖对植物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他说,“根据最新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报告显示,世界温度每上升1.5摄氏度,就会有20%——30%的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他指出,人类应该尽可能利用现代科学的成果,收集、采集、编辑、保存关于植物学方面的资料,建立一个灵活、全面的数据库。所有植物及生长的地区可以用数据库反映出来,对稀少的、濒危的、灭绝的植物更应该建立数据库供人类认识研究。这个数据库应该尽可能在未来六年内完成。它能对植物进行科学分类以及管理,让人类对植物的保护更加科学化、有针对性。

    他说,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致力于这项工作。数据库的发展面临着植物采集标本不足、对植物数据库的最新完善以及补充不够、没有建立共享网络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呼吁全世界有关组织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这项工作。

    据了解,中国已发现的植物有3万余种,还有万余种植物等待被发现,占中国本土物种的一半以上。目前,中国已经有相关植物数据库的建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国家旅游局局长视察版纳植物园二期旅游建设项目
· 我国将建秦岭国家植物园 规划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