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4月27日电(记者 姜雪城)虽然今春天旱庄稼无法下种,但是聊起有关劳务输出的话题,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惠安堡镇四股泉村的农民们却笑容满面。
“劳务输出是咱干旱山区农民的‘铁杆庄稼’!”村民委员会主任李兴介绍说,四股泉村总共700名劳动力,每年外出打工的就超过500名。去年天旱,1.6万亩农作物几近绝收,村民们的人均纯收入不减反增达到2650元,其中劳务收入占70%以上。
四股泉村地处全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这里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十年九旱。近年来,当地政府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支柱产业,通过建立输出基地、加强技能培训、培育经纪人等多种办法,使越来越多贫困农民走出大山找到了就业和增收路子。
现年33岁的彭阳县白阳镇刘台村青年农民陈平,几年前通过政府组织到浙江省杭州市务工,现在一家民营电子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妻子在杭州一家大型百货商场当营业员,每月收入也有1500多元。
“现在我们夫妻俩在外务一个月工,挣的钱胜过在老家种好几年地。”陈平说。“如果呆在家中指望几亩山坡地,风调雨顺一亩地也就打两三百斤粮食,遇上旱年只能收回几把柴,日子只会越过越穷。”
据统计,近几年西海固地区农村年输出劳务50万人次以上,人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其中不少务工者已经靠打工创业增收脱贫。而随着劳务输出发生从“要我外出”到“我要外出”的变化,还催生了回族厨师、阿拉伯语翻译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劳务品牌。
在广州市某外贸公司做阿拉伯语翻译的回族青年马悦,无疑是一名比较特殊的务工农民。他凭借自学掌握的熟练阿拉伯语,在当地厂商与中东客商间穿梭牵线,年可获得10万元左右的收入,相当于家乡同心县一个小康家庭三年多的收入。
同心县回族群众素有送子女进清真寺、阿拉伯语学校学习阿拉伯经文及语言的传统,近几年,随着我国与中东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阿拉伯语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阿拉伯语翻译逐渐成了许多青年回族农民务工的新方式。而今这个县靠阿拉伯语翻译成功就业的回族青年总数已接近700名,农民阿拉伯语翻译也成了当地最亮的一块劳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