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咱国家的门面!”——记天安门广场清洁工老许的一个工作片断
送水工、卖菜人、建筑工人、小区保安、清洁工……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里最普通的劳动者。“五一”劳动节,在这个属于全世界劳动者的共同节日里,他们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辛勤劳动,为更多的人享受黄金周的安乐祥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劳动着,是快乐的;劳动着,是美丽的。从这些普通劳动者的身上,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幸福的追求中,我们体会着劳动节的本意,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生命在于运动,幸福来自劳动。新华社记者在节日来临之际,专门采撷了这样一组普通劳动者的剪影,试图通过我们的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个属于劳动者的日子,表达我们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敬意。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 田雨)5月4日正午。正是一天中阳光最强的时候。
49岁的北京环卫集团天安门环卫处工人许长云不停地抓着脖子上围的白毛巾擦汗。早上上工时刚换的白毛巾,才半天工夫,已经给弄得说不清什么颜色了。
“这哪是预报的三十一度啊,蒸得这么厉害,总得有三十二、三度吧。”老许已经发福的身体有点儿“扛不住”了,“汗滋滋地往外冒,杀得眼睛疼!”
一眼望去,天安门广场像一面大凸面镜似的反着白光,似乎并没有什么纸片和塑料瓶子。
“你得平着看。”正说着话,前面什么东西亮了一下,老许猫腰跑了过去,夹子一伸,一片玻璃纸给“粘”上来了。
老许的工友、一位老大姐由衷地夸赞老许眼睛最“尖”!老许却谦虚得很:“这没什么技巧,干一行论一行,每天盯着这片地,眼都盯热了。”
那神情,跟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似的:“无他,惟手熟尔!”
老许是河北张家口人,今年3月两会时来北京打工,一直在天安门广场当清洁工。老许每天5点上工,整天围着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转,但一处也没有进去参观过。
“主要是没有时间,一天下来净低头扫地了。”老许说,“再说了,还得花钱买票,我一个月才挣800块,都是汗摔八瓣换来的,心疼!”
不过,老许说也不是没有盼头:“头儿说了,五一完了让大伙儿上城楼子看看。”
“这两天过节伙食不错,每天都是‘两荤两素’。”老许说,今天中午就吃得很“得劲”:带鱼、排骨、豆芽和醋熘白菜。
“平时不是这样啊。”老许赶紧补了一句。
虽说是烈日当头,广场上游人却一点儿也不见少,一队队戴不同颜色旅行帽的游客“咕嘟咕嘟”地从地下通道口“涌”出来。
老许认为,大部分游客都比较讲文明,不怎么乱扔垃圾。“可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也有那不自觉的。有的人,都走到垃圾桶边了,偏偏就扔桶边上!”
“遇见这种情况,真想批评他们一顿。刚弄干净的地面,容易么。”老许说,“可是不能批评呀,上边没有给咱们这个权力。再说了,对方要是跟你急了,回头领导又要批评你,划不来。”
牢骚归牢骚,老许可没有忘记本职工作,眼睛一直朝地面上寻摸。他戴了个几乎遮了半张脸的墨镜。老许说自己在老家时从来没有戴过墨镜,感觉怪怪的。
“广场地面晒得太烫了,反光,睁不开眼,就得戴这个东西。”老许说,“墨镜是在地下通道的地摊上买的,质量不好,不像人家说的水晶石的戴着凉,这种塑料镜片,戴一会儿,反倒吸热。”
说罢墨镜,老许又絮絮叨叨地抱怨身上的工作服太厚,颜色又深,吸热且不透风。上午有一阵子热得不行,老许索性把上衣脱了围在腰上,结果被领导给看到了,挨了一顿说,好在领导没说扣钱。
也不总是牢骚,老许对自己能在天安门广场当清洁工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这可是咱国家的门面,不打扫干净了对得起全国的老百姓么!”
说着话,一队头戴黄帽子的旅游团走过。不知道是哪位同志“不自觉”地丢下一个矿泉水瓶。老许正要过去,只见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走过来。小孩捡起瓶子,摇摇摆摆地跑向老许:“爷爷——”
“哎,慢点儿别摔着!”老许连忙拎着垃圾斗迎上去。
“你看,还得说小孩懂事,五讲四美三热爱!”老许说,黑黝黝的脸上笑出一道道褶子。
心动瞬间:向快乐的普通劳动者致敬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 田雨)真切的接触之后,不由得深深地为这群快乐的普通劳动者所感动。
这是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清洁工、送水工、卖菜人、建筑工、交通警察、急诊大夫、出租车司机……他们的岗位很平凡,他们的薪水并不高,也许在繁忙的生活中,行色匆匆的你根本就没有留心过他们。但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一时一刻能离开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呢?正是这些最最基层的劳动者,在默默无闻中支撑着我们的城市和乡村。
这又是一群快乐的劳动者。因为他们勇敢地担负起了对家庭、社会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得到了亲人和社会的肯定。送水工阎学凯仔细地积攒每个月工资,因为这钱可以帮助家里的妹妹上学;卖菜人张文霞起早贪黑但不言辛苦,因为她要供女儿考到北京读大学;小区保安小王虽然一个月才挣600块钱,但对宁夏农村的父母来说,这可是一笔贴补家用的不菲收入……他们很辛苦,或许还有很多的不如意,还有很多的委屈和不平,甚至还有很多短时间内仅凭个人还不能克服的困难和阻碍,但是,他们没有一味抱怨、一味消沉,他们勇敢地扛起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他们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家人的幸福,收获了社会的安宁,也收获了劳动的快乐。
他们快乐,还因为他们的劳动得到了尊重。首都交警陈嵬13年如一日坚守在天安门前的岗亭上,被北京市市民评为“百姓心中好交警”;天安门广场清洁工老许欣慰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行走在洁净地面上时,投向他的感谢的目光;小区保安小王在帮买菜回来的大妈提东西、给玩耍的孩子追回飞远的足球时,也得到了一张张笑脸,让他“觉得心里热乎乎的”……就是在这样一个个瞬间,他们深深地体悟到:每个人都有颗感恩的心,只要有所奉献,只要有所努力,都会得到由衷的尊敬和钦佩。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感谢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是他们为全社会树立了荣辱的标尺。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劳动的和谐之美。
向这些快乐的普通劳动者致敬!
送水工阎学凯:多送桶水就多份开水站的希望

阎学凯在北京鲁谷六合园小区送水(5月1日摄)。 23岁的阎学凯来自河北固安,初中毕业后在家帮了几年忙,4年前通过县里的人才输出中心来北京找到这份送水的工作。他平均每天要送50多桶水,每月收入1000多元。和“纯净水”打了4年的交道,阎学凯的心思也“纯净如水”:没想过换工作,没想过要歇长假,他想自己存点钱,“这么多年一直送水,自己也想开一家水站。” 新华社记者 周婷玉 摄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 周婷玉)5月1日9时,当北京鲁谷六合园小区的不少居民还在节日的睡梦中时,一位年轻送水工忙碌的身影让这个宁静的小区有了几分生气。
他穿着格子上衣,弯腰推着装满7桶饮用水的三轮车停在了一栋楼前,用袖子擦掉额头的汗水,拎起一桶水走进了楼内。红红的脸膛上写满了“阳光”。
“您要订水吗?”看到等在三轮车旁的记者,这位年轻人问道。
“今天要水的人多吗?”
“挺多的,放假人们在家用水量大,今天早上不到9点就接了近20个单子。”这位名叫阎学凯的送水工,要把7桶水分送到4个小区。
23岁的阎学凯来自河北固安,初中毕业后在家帮了几年忙,4年前通过县里的人才输出中心来北京找到这份送水的工作。“刚来的第一个月拿500块钱的工资,之后每月只拿提成,送到近处的一桶四毛五,远的每桶六毛钱。”他平均每天要送50多桶水。
和“纯净水”打了4年的交道,阎学凯的心思也“纯净如水”:没想过换工作,没想过要歇长假,每月挣着1000多元的收入。
“不敢随便换工作,妹妹还要上学,家里等着钱用呢,万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困难了。”阎学凯把每个月的两天假和工资一起攒着,等攒得差不多了就请假把钱送回家。
记者随着阎学凯刚走到另一小区的一栋楼下,就听到楼上有人喊:“送水的吧?”他赶紧答应,把水桶往肩上一甩,跨步上了楼。下楼后他笑着说:“来晚了点,客户有些不高兴。”
送水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客户,其中不乏挑剔的人。“牢骚听着也就过去了,但有些人把你当贼防,心里怪难受的。”阎学凯说,他每次进门只低头换水,结完账就走,从不在客户家逗留。
“送水真是挺苦的,夏天晒得脱皮,冬天又冻得裂口子。”刚开始送水时,一天下来肩膀火辣辣地疼,贴在肩上的衣服感觉有千斤重。“不过现在力气和技术都练出来了,如果不是远途送水一般不觉得太累。”他说。
今年,阎学凯的哥哥结婚了。“我哥也在外地找了份工作,我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很多。”阎学凯想自己存点钱,“这么多年一直送水,自己也想开一家水站,大概需要两三万的本钱。”
他告诉记者,老家有一间属于他的房子,本想把它卖了做本钱,但家里老奶奶坚决不同意。“希望还是在它身上。”阎学凯拍着水桶,脸上的笑容自信而又坚定,阳光斑驳地投射在送水的路上。
"客人吃得开心自己也开心"——服务员杨金花小记

在重庆渝北区的一家火锅店里,杨金花在为顾客服务(5月1日摄)。“五一”黄金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得的休闲假日,但对像杨金花一样的餐馆服务员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 “劳动周”。这个不到20岁的小姑娘已经在这家火锅店里做了两年,如今已是小组长,“领导”着和她同龄的10余名服务员,她们都要度过忙碌的7天之后才能轮流休假。杨金花说,看客人吃得开心,自己心里也开心,再累也值得! 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新华社重庆5月5日电(记者 崔静)“小妹儿,再掺碗茶!”“要得!”5月1日晚7点左右,正是杨金花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在重庆渝北区的一家火锅店里,这个皮肤白皙、身材娇小的女孩正快步穿梭在取菜间与餐桌之间。
虽是五一长假的第一天,但这家可容纳近三百人同时就餐的火锅店里却挤满了食客。“劳动节都不休息两天吗?”面对记者的问题,杨金花微微一笑,“要是我们也放假了,你们到哪里去吃火锅嘛!越是放假就越是我们忙的时候,你看今天来就餐的客人比平常多出一两倍呢。”她忙着给就餐的记者端上茶水,说话时脸涨得通红,满头大汗。
“五一黄金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得的休闲假日,但对像杨金花一样的餐馆服务员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劳动周”。这个不到20岁的小姑娘已经在这家火锅店里做了两年,如今已是小组长,“领导”着和她同龄的10余名服务员,她们都要度过忙碌的七天之后才能轮流休假。
趁着点菜的空闲,记者和她聊了起来。“平日里就晚上客人会比较多,每个服务员只需要‘盯’三张桌子就够了,但今天的生意实在太好了,每个人都忙不过来,都要互相帮忙,真恨不得多长出几双手脚。”话音未落,杨金花已经抽身赶往十米开外的取菜间,不一会儿的功夫,便端来了一锅滚烫的红油汤,放到餐桌中央。顾不上与记者说话,又一溜小跑地去吧台取酒了。
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杨金花已经在取菜间、餐桌、吧台之间跑了七八个来回。在不远处的取菜间里,厨师们也没有一刻的空闲,洗菜、切菜、制汤,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今天真是累惨喽!平时都是下午一点半吃午饭,今天直到下午三点才吃上饭。看来晚上十点半也下不了班了,肯定还要再加一两个小时的班。”杨金花麻利地取菜、上菜,不一会儿功夫,餐桌上已摆满美食,“不过看客人吃得开心,自己心里也开心嘛,再累也值得!”
晚上9点,餐馆里依然人来人往,“还是客人越多越好嘛,虽然累一点,不过店里生意好,老板就会给我们涨工资。”想起这些,杨金花爽朗地笑起来。
临近午夜,火锅店里依然是一片“沸腾”的景象,到处可以看见杨金花和她的姐妹们忙碌的身影。收银台上的订位簿上,5月2日那页密密麻麻记满了预订座位的信息……
“活儿太枯燥,还不自己找点乐儿?”——小记“吹口哨”的建筑搬运工

安建伟在北京西单附近一个工地上运水(5月1日摄)。 29岁的河南小伙子安建伟在工地上干的是力气活――搬运工。他每天要把一袋袋水泥和一桶桶水从楼下搬到楼顶。面对沉甸甸的水桶和水泥,年轻力壮的安建伟干起来相对轻松。下楼时,他总喜欢吹着口哨,把空水桶拎得高高的。“我们这活儿太枯燥,还不自己找点乐儿?”一天下来,他根本记不清自己楼下楼上跑了多少趟,反正手脚都是肿的。 新华社发(孔任远 摄)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孔任远 邹声文)5月1日中午,北京西单路口,人来人往。建筑工人安建伟和几位工友端着午饭,从附近的工地来到大街旁,边吃边看风景。
“过节还要上工啊?”记者问这位来自河南的29岁小伙子。
“我们还有啥过节不过节的,大楼总不能停工吧。”蹲在路沿儿上的安建伟抬头看了看记者。他一手抓着三个馒头,一手端着半旧的白瓷饭缸,缸子里是热腾腾的白菜豆腐。
“我们很自由,实在累了就可以歇一天。”安建伟虽然来北京两个多月了,却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出来就是找工的,如果要歇还不如在老家呆着呢。”
安建伟指着在一旁埋头扒饭的一位工友说:“昨天他还嚷着要给自己放天假,今天不也老老实实来上工了。”
谈笑间,已到上工的时间。安建伟和工友们赶紧起身,快步向工地走去。
安建伟在工地上干的是力气活——搬运工。他每天要把一袋袋水泥和一桶桶水从楼下搬到楼顶。面对沉甸甸的水桶和水泥,年轻力壮的安建伟干起来相对轻松。下楼时,他总喜欢吹着口哨,把空水桶拎得高高的。
“我们这活儿太枯燥,还不自己找点乐儿?”一天下来,他根本记不清自己楼下楼上跑了多少趟,反正手脚都是肿的。
走南闯北好多年,安建伟干过不少活儿,开过吊车,跑过运输。这回到北京干的搬运工却是实实在在的苦活,工资也不高。
“别的工种还能学门技术,搬运工这活儿最没技术含量。”安建伟说,再干段时间就不想干了,想换一个有意思的工作,最大的理想是与人合伙在老家高速公路边上开个加油站。
“与人合伙,本钱也要十来万。”他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凑够这笔创业资金,但说起自己的梦想,依然乐呵呵的。
安建伟没事的时候,总会拿出手机来看。手机显示屏上,是孩子灿烂的笑容。
“儿子才3岁,一年到头总出门在外,只好看手机上的照片。”安建伟每个星期都要给妻子通个电话,问问父母、问问孩子。
傍晚时分,一天的忙碌结束了。安建伟换上干净的白衬衫,和工友们一起准备到天安门去看降旗仪式。
从工地到天安门只有两三站的路,安建伟舍不得乘车,和大家一起步行来到天安门。
黄昏时分的天安门广场人流不息,降旗仪式已经结束。“天安门广场逛逛也挺好的。你看,那是天安门,那是人民大会堂……”安建伟却一点也不沮丧,“明天,我们再早一点来。”
“我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医生王丹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 刘奕湛)“我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还是不要采访我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内科主治医师王丹话不多,却透着东北人的爽朗,“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这些。”
建立于1918年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我国第一所自己创建的综合医院。5月1日9时整,记者来到人民医院急诊科。
走廊里很安静,也没有看到太多的就医患者。进入内科诊室,一位80多岁的老人躺在床上正在做心电图的检查:今天早上,老人起床后感觉胸闷,就赶紧来医院检查,发现了心梗症状。不一会,老人被送到了急救室治疗观察。
“老太太早上还没吃东西呢。您看给她喝点酸奶行吗?”老人的家属问王丹。
“喝酸奶好吗?别再喝坏了肚子,还是喝点稀的,好吸收消化的。”王丹回答。
“谢谢您,那我回家给她做点去……”
走廊里,王丹简要地介绍了“五一”值班情况——我已经是第三次在“五一”假期值班了。这周我们有两组医生值班,白班、夜班互相倒。因为假期都是半天门诊,所以急诊这边的患者会比平时多一些,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不过今天还好,来看病的人不多,还没有累的感觉。
她接着说:假期里,看病的人多是岁数稍微大点的老人。最担心的,就是有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病人来了后抢救室里没有空余的床,不能及时接呼吸机,进行心脏按压、起搏器植入等治疗,人可能一下就“过去”了。
“假期来的患者一般都是什么病?”记者问。
“消化道出血、呕吐和酒精中毒的病人最多。由于季节的原因,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也占了大多数。”她说。
“也许是第一天放假,大家还没怎么大吃大喝,没什么病号。”她解释说。
一对情侣在挂号处徘徊,女孩用手捂着半边脸,样子很是痛苦。她走过去问道:“怎么了?”
女孩回答说:“牙疼,我只是想开点治牙疼的药,可这里挂不了号。”
“一直用的什么药啊?”
“替硝唑胶囊。”
“过来吧,我给你开。”
王丹说,由于急诊这边只有内科、外科、妇产科,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她有治疗经历,吃的药也没问题,为了解决患者的痛苦,确定无误的话,能帮的就帮。
小区保安小王:他们一个笑脸,我就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保安小王在北京西四环中路的某小区门口执勤(5月1日摄)。 3月中旬,20岁的小王从远在宁夏农村的家乡来到北京打工,被公司安排到位于西四环中路某小区当保安。一个多月过去,他已经可以腼腆地跟遛弯儿的大爷打招呼,帮买菜回来的大妈提东西,提醒养狗的姑娘注意草坪刚刚喷洒过农药,给玩耍的孩子追回飞远了的足球…… 小区居民也渐渐接纳了小王。小王说:“他们一个笑脸,我就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新华社记者 吕诺 摄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 吕诺)清晨,20岁的小王穿好那套略嫌宽大的保安制服,早早来到小区大门口值勤。
进出小区的车辆和人员明显增多,有的驾车出游,有的走亲访友。查证,登记,放行,指挥停车……小王不一会儿就忙出汗了。
这一天是5月1日,国际劳动节,“黄金周”的第一天。
小王不记得劳动节的来历了,只想起儿时老师教唱的一首歌:“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还有一个好消息为他增添了节日的快乐:“保安公司的老板要来发工资了,就这一两天。”
40多天前,小王从远在宁夏农村的家乡来到北京打工。即将领到的,是他的第一笔劳动所得。
“扣掉食宿费,我每月能拿到600块钱。”他说,“对城里人来说,也就值一顿饭。可这些钱能给我们全家人办很多事呢!”
小王家有5口人。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母亲卖菜为业,二人每月收入1000多元钱。姐姐刚念完职业中学,即将出嫁到陕西。正在读初二的弟弟是小王的骄傲:“我兄弟学习好,一上初中就当班长!”
小王没考上高中,17岁就到银川的小饭馆帮工。几年下来,当上了炒菜师傅,每月最多时能挣到七八百元钱,也可以补贴家用了。
今年春节过后,他无意中看到了北京这家保安公司的招工消息。宣传片里,庄严的天安门城楼,鲜艳的五星红旗,还有威武的国旗卫士,都深深吸引着他。
小王从小就想当兵。他说:“我没当成兵,到首都北京当个保安,穿上制服,不是也挺精神、挺光荣吗?”
3月18日,小王踏上从银川开往北京的长途汽车。近20个小时的旅程中,车窗外的景物与脑海中北京的影像叠加在一起。他说:“这一路,我可兴奋了。”
到了北京,他迫不及待想看天安门,想看升国旗。他头一天夜里激动得没睡好,熬到早晨5点就出发了。
离家时身上带的钱已所剩无几。小王决定步行,不用花钱,顺便看看北京城。
先从公司所在的黄寺大街走到德胜门,这段路他认识。然后,从德胜门到天安门,他边走边打听。他叹道:“北京可真大啊。”
7点多钟,小王终于站到天安门广场上。天安门城楼和影片中一样雄伟,广场的旗杆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他来迟了。问问广场的武警战士,小王才明白:“国旗早就和太阳一同升起了。”
3月底,小王被公司安排到位于西四环中路的这个小区当保安。一个多月过去,他已经可以腼腆地跟遛弯儿的大爷打招呼,帮买菜回来的大妈提东西,提醒养狗的姑娘注意草坪刚刚喷洒过农药,给玩耍的孩子追回飞远了的足球……
小区居民也渐渐接纳了小王:“他们一个笑脸,我就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他听说,在这里买套房子都得百八十万。那是多少个“600元”啊?他算不清。眼下,他只是盘算着领到工资后,赶紧寄回家450元,让父母少挨点累,为姐姐添一点嫁妆,给弟弟买些营养品和文具。
剩下的150元呢?他打算添点生活用品,买张电话卡。
“还得留点钱,晚上下班后坐车去趟天安门广场,守上一夜,看一回升旗仪式。”他说。
“读者多了,是苦更是乐”——北京图书大厦售书员杨新媛小记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 周玮)眼前这个中等个儿、圆圆脸的女孩,名叫杨新媛,是北京图书大厦外版销售部经理。5月1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北京图书大厦地下一层外版部遇到了杨新媛,她正帮读者查找图书。
“部门经理只是在我们内部管理上的一个职位,面对读者的时候,我跟普通营业员是一样的。”对于记者的疑问,29岁的杨新媛笑着说,“为读者服务,仍是我最主要的工作。”
五一长假,对北京图书大厦而言,也是一个“黄金周”。逛书店,是不少人在闲暇时的首选;而一些游客也会利用来京的机会,淘些好书带回去。
“读者多了,对我们来说是苦,但更是乐。”杨新媛说。
“大厦现在有26万种图书,加上音像就有30万种,我们每天平均卖出3万多册,最多的时候一天卖出10多万册。这些书,都得员工一本一本上架,还有不少需要帮读者查找,工作量很大。”
“不过,累归累,看到读者抱着书满意而去,心里可有成就感了。”说起10年来在图书大厦跟读者打交道的经历,杨新媛是滔滔不绝:“我在少儿部工作的时候,老有家长来让我推荐给孩子看的书,我就给他们介绍励志类的。印象特深的是,有一个家长后来又找到我,告诉我说,他的孩子自从看了那些书,大变样了,竟然还会帮忙做家务。还有在艺术部的时候,有家长来帮孩子找学素描用的书,我就推荐了一本,后来这个孩子真的考上了清华美院。”
从她脸上的满足与自豪,我明白了这份工作对于她的意义,也找到了她快乐的源头所在。
“从书上架到给读者推荐,然后看着读者买到称心如意的书,每一个环节,都带给我快乐。卖书跟卖别的东西不同,这份工作不只是上班赚钱,它还能调节别人的心情,甚至是改变人的一生。”
正因为知道自己推荐的一本书、说过的几句话可能给读者带来的影响,杨新媛每每推荐图书时总是很细心,对方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成长背景、看过哪类书等等,她都得先问个清楚。
时间接近中午,读者渐渐多起来。记者随杨新媛来到她的办公室,摆放在书架上的200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的奖章与证书格外显眼。
从2001年开始,杨新媛用了6年时间,通过函授学习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大本学历证书,北京图书大厦为她报销了全部学费6000元。在单位的鼓励下,许多跟杨新媛一起从职高毕业的同事都拿到了本科学历。
“10年来,我跟北京图书大厦一起成长。”杨新媛说,“大厦的图书种类越来越多,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硬件装备越来越先进,售书人员的素质也得越来越高才行。”
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世界500强员工必备的7种美德》。“这是要送给刚升职的同事的。”杨新媛说,“忠诚、诚信、勤奋、责任、热情、敬业、节俭,这七种美德我觉得概括得挺好的,希望与我的同事共勉。”
今晚可以喝点“小酒儿”——“的哥”老邱一席谈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 孙闻)“一过节,活儿反倒不好拉了。您想啊,北京人好多都去外地旅游了,外地来北京旅游的都坐旅行社的大巴,打车的人比平时少多了。我今儿早上八点出来,加上您才拉了三位,溜儿溜儿转悠一上午,‘份儿钱’还没挣出来呢。”
5月2日中午一点半,记者搭上了北京祥龙出租车公司老邱的车,问及他过节这两天的生意,老邱如是说。
老邱今年45岁,开出租车快15年了,从“面的”、夏利、富康到伊兰特,车越换越新,老邱却变成了出租车行里的老人儿。
“干我们这行儿的,早起一睁眼,一想到这每天一百多块的‘份儿钱’,一分钟也不敢在床上多待。每天直到把‘份儿钱’挣出来,心里才算踏实点儿。”老邱说。
“不过,这两天我也不想跟自己较劲,能保本儿就成,抽空儿多陪陪家里人。”老邱说,“一会儿把您送到,我就准备收了。今儿闺女过生日,得早点儿回去。”
老邱的女儿在北京市宣武区的一所重点中学读初中。
“我闺女可真不赖!学习好,还是班上的团支书。”说起女儿,老邱两眼放光。
“有一回她熬夜看书,我看着心疼,就劝她学习上也别太受累,差不多就成。闺女说不行,这社会没学历就没竞争力。说完这话,她可能觉得刺激我了,马上又说,‘爸,您是没赶上好时候,我现在是生逢盛世,努力就有机会呀’。生逢盛世!您瞅瞅,我闺女这词儿用的,水平不一般啊!”说这话时,老邱一脸的得意。
“我闺女总跟我说,‘我好好念书,靠自己的本事一定能考个好高中,不用您起早贪黑地给我攒赞助费,咱全家人都平平安安的,就是最大的福气’。”老邱说,“您看,这孩子多懂事。”
“闺女说得对,一家人没病没灾的,就算日子过得紧巴点,心里也舒坦。像跟我搭班开这车的哥们儿老王,他老母亲瘫痪好些年了,去年爱人又查出来癌症,儿子念大学,多少花钱的茬儿全赶一块儿了。”说起搭档,老邱唏嘘不已。
“咱也没余力帮他,只能每天早点把车交给他,让他多拉俩钟头,多挣点呗。他为这事儿总谢我。我跟他说,过去咱们住大杂院儿,遇到困难的时候还不都是相互帮衬着过来的嘛。”老邱说。
老王的不幸,让老邱和记者都沉默了片刻。
“过去人家说我们家的日子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还总觉得有点气不忿儿——干吗不跟人家过得好的比呀。”老邱说,“我现在真是想明白了。我这每天回家就有热汤热水的端上来,也没什么操心事儿,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下车前,记者递给老邱一张名片。
“哎哟,您是记者呀,刚才我要是说了什么不着调的,您可千万别写啊。”老邱说,“不过要是可能,您能不能替我们呼吁一下,让出租车公司把我们五一、国庆、春节假期的‘份儿钱’减减,让我们也能踏踏实实享受一下长假。”
“我尽量。祝您女儿生日快乐!”
临别时,老邱说今晚他可以喝点“小酒儿”。
13年如一日的执着——首都交警陈嵬的劳动故事

陈嵬在长安街为游客指路(5月1日摄)。 有“铁人”之称的北京市东城交通支队帅府园队天安门警区民警陈嵬,从1994年参加工作进入帅府园队以来,在长安街王府井南口岗、南池子南口岗都工作过,现在他的“舞台”主要是被誉为“神州第一岗”的天安门前岗亭。“我的工作就是为百姓出行服好务。”陈嵬在长安街上指挥交通已有13年:“别人假日能休息,可这正是我们交警最忙的时候,尤其是在‘五一’期间,大量外地游客来到北京,由于对路况和交通规则不太熟悉更需要帮助。” 新华社记者 张景勇 摄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 张景勇)5月1日,天安门前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一位精瘦干练的交警,正一板一眼、镇定自若地指挥着交通。他就是有“铁人”之称的北京市东城交通支队帅府园队天安门警区民警——陈嵬。
“我的工作就是为百姓出行服好务。”陈嵬在长安街上指挥交通已有13年:“别人假日能休息,可这正是我们交警最忙的时候,尤其是在‘五一’期间,大量外地游客来到北京,由于对路况和交通规则不太熟悉更需要帮助。”
“有人专门做过统计,在路口指挥时,我平均每小时喊话200多次,打手势280次左右。”陈嵬嗓音有些沙哑,边说边喝了一小口矿泉水润喉。
从1994年参加工作进入帅府园队以来,陈嵬在长安街王府井南口岗、南池子南口岗都工作过,现在他的“舞台”主要是被誉为“神州第一岗”的天安门前岗亭。
恰好一位外国游客问路,陈嵬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回答。看到记者有些诧异的表情,陈嵬解释说:“这也有个过程——我开始英语水平不成,大多数老外耸耸肩摊摊手,无奈离去。可给老外指路也是工作,是服务群众。我于是下定决心学好英语……”
对户外旅游来说,阳光明媚是好事,但在烈日下暴晒可就是另一回事了。“我脸上涂着最大防晒值的防晒霜,可原来的‘小白脸’还是晒成了这样,防晒霜变成了心理安慰。”陈嵬边说边摘下帽子,理了一下已被汗水浸湿的头发。
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陈嵬一直保持着工作热情,对老百姓提出的各种“分外”要求也“能帮就尽量帮”:几年前的一个“五一”,一位河北游客在公交车上钱被偷走。面对陌生游客,陈嵬拿出300元钱帮他回家。不久那位游客就拿着锦旗来到北京表示感谢。“虽然也有‘借’出钱没下文的情况,但碰到这种事,我还会伸出手来。”陈嵬诚恳地说,“因为社会需要诚信,首都交警应做出榜样。”
借钱、借手机……每次陈嵬都是慷慨相助。去年,陈嵬在北京普通市民广泛参与的“百姓心中好交警”评选中,顺利当选。“人总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但难得的是这种精神能一直保持下去,而陈嵬做到了这一点。那是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再现。”帅府园队的民警谈起陈嵬,总是这么评价。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这是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位老交警跟我说的,我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话,站一处岗,用一份心,尽一份责,保一方畅通。”陈嵬说。
十几年如一日,陈嵬还有一个“秘诀”——坚持体育锻炼。每天12分钟急速跑,100个仰卧起坐,100个俯卧撑,十几年从未间断。
“比如在‘五一’期间,早上8点上班,晚上12点可能才能下班,并且隔一天还要维护升旗时的交通秩序,早上4点左右就要到岗。如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很难适应。”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