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内蒙古十几万牧民“告别”草原开始全新的生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8日电(记者 张云龙)“这几年放牧赔钱,我就想着走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大企业的工人了。”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苏木的牧民小伙子巴特尔对记者说。和巴特尔一起,23名牧民在二连浩特市举行的天津美克国际木业有限公司招聘会上被企业录用。

    如今在内蒙古,人们对牧民离开草原外出打工、经商习以为常,牧民从前单一的“逐水草而居、定居放牧”的生活已变得丰富多彩。世代以草原为生的蒙古族,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年中,生活生产环境、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几万牧民“告别”草原,夹杂着痛苦、无奈,又带着憧憬,开始全新的生活。

    “这里年年干旱,不能再待下去了。”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苏木萨如拉登嘎查牧民甄洪泰说。不远处他的草场稀稀落落,有的地方已经露出了沙砾。由于多年气候干旱和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13亿亩的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面积最多时达到5.8亿亩。

    人畜增加、超载过牧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60年前,内蒙古草原只有20多万牧民,而现在已经增加到170多万人。与之相对应的是,草原牲畜猛增上百倍,而挖中草药、乱开耕地的现象一度泛滥无序。

    草原生态的变化,深刻地改变了牧民的生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研室主任布和朝鲁说,要实现人与草原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在目前的条件下,增草的潜力还十分有限,主要是把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转移是痛苦的,但前景光明,这让牧民增添了信心。甄洪泰说:“儿子一家三口已经到二连浩特打工去了,我们也准备过去。转移出去,家里两万多亩草场一年能得到两万多元补贴,比过去一年的收入还要高呢。”

    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移民在内蒙古草原开始了。

    离北京最近的锡林郭勒草原率先在全区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现在全盟20万牧民已转出5万人。布和朝鲁说,围封转移是草原畜牧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它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是对草原畜牧业发展趋势的理性认识和制度创新。

    生态恶化击中了传统畜牧业的软肋,不少牧民因此陷入贫困。为此,紧随着生态建设的步伐,国家和内蒙古投入巨资实施扶贫开发工程。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了解到,从2000年开始,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20多亿元,共实现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搬迁40万人,牧民占有相当的比例。

    草原从来就不是封闭的,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牧民跳下马背走进城市,进入新世纪,这种脚步越来越快。

    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镇达林嘎查,200多户的村子近年来有100多名青年牧民进城务工,他们不做买卖,不当工人,凭借蒙古族传统的音乐天赋,在北京、深圳、呼和浩特等大城市表演民族歌舞,被称为“文化游牧”。 据统计,近几年内蒙古每年外出务工农牧民达100多万人。

    在内蒙古工业经济最为活跃的鄂尔多斯市,2000年以来的5年中,全市90万农牧业人口锐减40万人,许多牧民进入城镇,从而实现了生态、扶贫与农牧民增收多利共赢的局面。全市植被覆盖率由30%左右提高到70%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450元提高到5500元,城镇化率达到57.5%。

    内蒙古农牧业厅畜牧处的一位负责人说,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统计有多少牧民离开草原,但同农区一样,牧民人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60载春秋过眼,十几万牧民告别了祖祖辈辈放牧的草原,孩子们进城上学,年轻人四处闯荡,老人们享受低保。在他们身后,草原的生态正在一天天恢复,牧民的家园越变越美。 

 
 
 相关链接
· 内蒙古灾区牧民欢乐迎新春
· 十五期间西藏游牧民定居工程使4.09万人实现定居
· 巴代:不断增加牧民收入 共同步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