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5月17日电(记者 徐旭忠)近两年,重庆市加大对辖区内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锰矿开采和加工污染的治理力度,先后投入治理资金上亿元,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加强执法督查力度,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成效。
据介绍,秀山县地处渝湘黔交界处,这里锰矿资源丰富,现探明储量为2400万吨,远景储量达到5000万吨,其与湖南花垣县、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并称为中国锰矿“金三角”。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锰需求量增加,秀山县锰行业发展迅速,到2004年底,已建成锰矿石开采企业33户,规模达120万吨/年,占全国1/6;电解锰生产企业17家,生产能力为19万吨/年。但由于技术水平落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小作坊式电解锰生产企业不断增加,加之企业业主环保意识薄弱,治污工艺落后,造成电解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曾被国家环保总局和监察部列为挂牌督办案件。
针对这些问题,重庆市在国家有关部门协助下,制订了污染整治方案,规定锰企业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工艺、产品,一律关闭取缔;凡是没有水环境容量的地区,不得新上电解锰企业。同时,重庆市将电解锰企业污染整治纳入当地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近两年,重庆环境、监察部门还加大了对锰行业污染的执法、督查力度,依法对新峰锰业公司、长江电解锰厂等17家企业下达了停产或限期治理决定。自2005年8月以来,重庆市有关部门先后7次对秀山县锰污染整治工作开展了现场指导和督查,对污染整治工作中出现的方案不科学,环保审批验收不规范,排污收费不到位,锰企业存在违法排污等问题,通过限期、停产治理等措施,有力推动了锰污染整治工作开展。
据重庆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秀山县锰污染治理工作已于去年年底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此前一度陷入污染危机的梅江河、平江河等水域污染势头得到扭转,水体功能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比开展整治前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