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残运会只有8天时间,但残疾人事业却是长久之计。关爱残疾人,绝对不能是只在残运会这短短几日的“运动”,而应该在残疾人专用设施、社会道德以及制度保障等诸多方面上形成长期有效的体系,逐渐让全社会的残疾人都能享受到,这本身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办本届残运会的云南省的“一斑”,可见整个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全豹”。
残运会之后怎么办之一:让残疾人设施“物尽其用”
新华社昆明5月17日电(记者 陈鹏)“不能让残运会之前兴建、改建的相关场馆和设施很快就湮没无声,否则,那将是对发展残疾人事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莫大讽刺!”昆明市残联官员庞文说。
云南省在就残运会期间清理、改造、扩建的残疾人设施进行普查,以继续改善残疾人的硬件设施。残运会期间,昆明和玉溪两座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大为改观:盲道、缘石坡道的占用现象得到全面清理,市内主要公园无障碍设施修整到位,交通路口的蜂鸣声被恢复,主要街道的公共厕所也相继增设了方便残疾人的马桶、小便池和专用扶手,接待运动员的宾馆更是花大力气改造无障碍设施,比如新修无障碍通道、安装低位淋浴喷头等;各大比赛体育场馆更是不遗余力,无论辅助设备还是比赛设施都尽可能做到“无障碍”。
除了大力修建适合残疾人使用的设施设备,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现有的设施设备“物尽其用”。
“希望这些设施一直为残疾人所用,”庞文说,“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残运会之前,昆明60%以上的无障碍设施被占用和忽视:自行车停放地、报刊亭以及临时停放的汽车都在挤占盲道、缘石坡道;众多公共场所难觅无障碍设施踪迹,全社会对无障碍设施的了解更是少而又少。
事实上,在全国各地,这种现象并不罕见。
庞文认为,残运会之后,各级残联应该联合城管、交通、旅游等部门维护好无障碍设施,对侵占无障碍设施的行为予以坚决查处,比如对开上盲道的机动车应该进行重罚,这样才能共同维护好因举办残运会而得之不易的无障碍环境。
同时,宣传也是关键点。只有让绝大多数人了解到无障碍设施的意义,才能让大家自觉地保护这些设施。
作为本届残运会最重要的比赛场馆,新亚洲体育城也面临“残运会之后怎么办”的问题。这次新亚洲体育城对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巨额投入,从一楼盘旋至五楼的无障碍通道、电梯间的盲文按钮等等与所有场馆早已联为一体。
新亚洲体育中心负责人刘斌介绍说:“残运会之后,我们同样欢迎残疾人朋友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来,让他们成为我们新亚洲最稳定的顾客群;同时,我们将继续对残疾人运动予以倾注,把新亚洲体育城开发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残疾人运动基地,吸引海外的残疾人队伍来这里进行高原训练。”
残运会之后怎么办之二:爱心不应该是昙花一现
新华社昆明5月17日电(记者 陈鹏)残运会是一次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契机,有关人士呼吁,残运会之后,残运会期间涌现积累的社会公德决不该是昙花一现,而应该让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汇成一条永不停歇的涓涓细流。
组委会社会动员和志愿者工作部秘书长毕小忠介绍,残运会期间,昆明街头四处洋溢着浓郁的关爱氛围。它全面体现了残运会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巨大推动力。比如在比赛期间,曾经让组委会担心远离市区的游泳馆每天都涌来数千名市民观战,最后考虑到场馆安全,不得不分批进场。
本届残运会,近6万年轻人报名参加志愿者、最终“精挑细选”5000多人也创造了历届报名、留用人数之最;昆明还组织了9万多名小学生现场感受了残疾人运动的震撼力;2600多辆爱心的士昼夜奔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为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和残疾运动员送去无偿而无私的关爱……
爱心不应该是昙花一现。毕小忠认为,通过残运会,无论是观众、大中小学生还是爱心司机们,都会是传递爱心和维系残运精神的“火种”,尤其5000多名志愿者,他们通过了解残运会、走近残疾人,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必将对他们周围的家人、朋友、同学、同事潜移默化,最终融会成更加宽阔的关爱之河。
仅靠残运会的感动、感染还远远不够,关键还得在残运会之后持续开展各种爱残助残活动。毕小忠介绍,过去云南团省委每年都组织2000名志愿者广泛开展各种助残和帮扶,残运会后将把相关活动更频繁地开展下去,尤其要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他高度重视志愿者的力量,“要让年轻人走近残疾人,不仅使关爱变成一种美德,更要变成一种习惯。”
云南省残联副理事长张功杰承认,目前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还存在一定的误读和漠视,残运会的确是一个重要契机,必须借助它探寻和建立长效机制,政府应该定期加大爱残助残的宣传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各种相关配套法规。
“比如云南省已经有全国领先的《残疾人优待规定》,各级政府如果拿出决心把它落实好,全社会都会逐渐投入到关心、关注残疾人的事业中来。不愁爱残助残的社会公德不会变成一条永不停歇的涓涓细流,”张功杰说。
残运会之后怎么办之三:社会保障机制是残疾人最大的“辅助器”
新华社昆明5月17日电(记者 陈鹏)残运会期间,残疾人事业得到空前关注,但如果缺乏长期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支持只能是“毕其功于一役”。为此,有关人士认为应借残运会契机,把针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措施做得更到位,让它成为关爱残疾人方方面面的最大“辅助器”。
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李丕钧介绍,“十五”期间,云南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比如政府加强了主导作用,法律规章进一步完善,先后出台了在全国领先的《云南省残疾人优待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实施意见》等等,特别是《云南省残疾人有待规定》的颁布为残疾人减免各种税费达3亿多元,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基层的工作也得到加强,全省继省、州、县、乡四级残联组织建立之后,又在82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3943个村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残疾人组织。
“十五”期间,云南还为29万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救助服务,残疾儿童的义务就学率也达到78·3%;过去5年里,残疾人职业培训达20多万人次,全省有6·8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提高了保障标准,尤其与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也更加密切,他们为中国的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教育、医疗等等方面的救助。
本届残运会也让中国各项残疾人保障措施、机制和法规得到广泛了解,“健全人主动走向残疾人,他们从没像现在这么亲近过。”李丕钧介绍,借残运会东风,云南还将在5月31日前完成全省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而云南的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已经上报省政府批转执行,省残联与30多个部门联合制订的18个配套实施方案正在会签,这些举措将继续给云南的残疾人事业带来新的动力和发展空间。
但李丕钧认为,眼下残疾人的各项保障制度还有很多难点:贫困面大、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康复需求与服务能力差距很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等等。要让云南288·3万残疾人全面受益,今后需要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残疾人给予重点保障和特殊的扶持,更要在农村建设中大力推进残疾人的扶贫开发,真正改善残疾人的生存质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云南残疾人艺术家认为,目前的制度、措施不可谓不全不细,但在落实过程中经常发生令人遗憾的偏差,穷根究底是人们对残疾人普遍存在的冷漠和歧视,“落实不力”也缺少监管。
“我衷心希望冰冷的制度能被爱心‘润滑’,真正让各种社会保障机制成为残疾人最大的人生‘辅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