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广西:“小工程”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引擎”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宁5月27日电(记者 李嘉)在人们的印象中,“做饭烟熏火燎,粪坑臭气冲天,污水四处横流,房屋苍蝇乱飞”就是不少农村生活的基本写照。然而,记者日前走进掩映在果树林中的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杨梅垒口村村民李庆双家的小院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幅景致:一幢漂亮的小楼隐藏在满山的苍翠之中,楼前楼后种满了花花草草,正在一尘不染的厨房里准备做饭的李嫂,将沼气灶的开关轻轻一扭,蔚蓝色的火苗立刻欢快地跳动起来。

    目前,广西已成为全国农村沼气普及率最高的省份,适宜农户普及率高达36%,1200多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孙瑜说:“小小的沼气池成为广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引擎’,是有助解决农村群众民生问题的能源工程、环保工程、致富工程和民心工程,每年为广西农民直接增收节支52.74亿元,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难以估量。”

    孙瑜跟记者算起了一笔沼气“经济账”:已经建成的293万座农村沼气池每年可提供优质燃料11.72亿立方米,能源开发量折合标准煤83.68万吨,同时还可提供8042万吨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

    “变废为宝”的沼气池建设使广西不少农村地区的厨房、厕所和畜舍告别了脏乱差状况。40岁出头的武鸣县太平镇永泉屯农民苏茂康说:“建起了沼气池,庭院里的鸡屎牛粪不见了,厕所难闻的臭气消失了,下厨做饭也不会因为烧柴被熏着了。”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广西在全区大力推进恭城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能源生态模式,完成了100个能源生态村、50个能源生态乡和20个能源生态县的沼气项目建设。从2001年以来,广西新建沼气池以每年超过30万座的水平稳步增长,目前,恭城县、武鸣县等地的沼气入户率超过80%。

    武鸣县副县长曾丽珍说:“以前农村因焚烧木柴、秸秆做饭而浓烟漫天的情景,如今在我们这里已很难看到。”

    经过发酵后的沼液、沼渣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使“钱袋子”鼓了起来。自治区农村能源办主任肖超说,近年来,广西把沼气技术推广与养猪、养鱼、种菜、种果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生态农业之路。“田阳的芒果、凌云的茶叶、柳城的甘蔗、贺州的蔬菜、容县的沙田柚、武鸣的龙眼、灵山的荔枝……这些都是农民用沼液、沼渣作肥料‘浇灌’出来的‘绿色钱袋’。”

    全国沼气入户率最高的广西恭城县是著名的“月柿之乡”“柑橘之乡”,仅靠水果种植一项就使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李庆双说,1988年自己建起了全乡第一座沼气池,把沼液沼渣当作了浇灌果树的主要肥料,现在每年光是卖水果的收入就超过1.5万元。

    “路净水清空气好,快乐花园落农家”,沼气入户率超过90%的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仿佛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日前,记者走进被千亩果园包围的罗政村,见到的是整洁的水泥村道旁风格迥异的126幢“小洋楼”和村民们自己建起的百余米长的“书画长廊”,闻到的是夹着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气,听到的是村里的文艺队排练的欢笑声和篮球队比赛的喧闹声。

    北流市市委组织部部长杨业初说,沼气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农民增收持续攀升和村容村貌越来越美,不少生态农业村自筹经费建起灯光球场、乡村舞台和科技活动室的举动表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成为农民在新时期的新追求。 

 
 
 相关链接
· 一项秸秆为主要原料的沼气新技术通过农业部鉴定
· 华北地区首座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并网发电
· 农村沼气建设规划:2010年将有4000万户用上沼气
· 西藏山南农民用上沼气
· 农村沼气建设成效显著
· 2006年我国沼气应用技术有新突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