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连着民心 民心就是大事
——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建立“警民恳谈”制度纪实
新华社杭州5月28日电(记者 曹曙光)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把群众呼声作为公安工作的第一信号,把解决群众诉求作为公安工作的主要任务,把群众满意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目标,通过创立“警民恳谈”制度,深入开展这项活动,有效地改善了警民关系,促进了一方平安和社会和谐。他们的经验已开始在浙江省公安系统推广。
从群众所关心的事情做起 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
近年来,台州市公安局党委紧紧围绕构建现代警务机制、拓宽警民沟通渠道、夯实社会稳定基石的目标,大胆开拓创新,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均实现了大踏步的跨越。作为衡量公安工作综合指标的打防控成绩不断攀升,由原来全省中下水平跻身全省前列;在台州市万人评选满意机关活动中,市公安局名列全市人民满意机关示范单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被表彰为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三基”(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工程建设全国典型示范单位。
但是,局党委并不满足现状,他们对整个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打防控效能要进一步提高,民警的工作负担要切实减轻,群众的满意度还要再提升。
这种要求是否可行呢?通过调研,局党委发现,在过去的各类刑事案件中,盗抢案件占90%,重特大案件只占10%。而过去往往用90%的精力去侦破10%的重特大案件,仅用10%的精力去侦破盗抢等案件,所以像偷盗自行车之类的小案件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侦破,甚至司空见惯,不大当回事。久而久之,这些看似涉及群众利益的“小事”,就逐渐积聚了群众的不满情绪。同时,现在不少刚从警校毕业的年轻同志,虽然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水平较高,但是群众观念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比较欠缺,有些民警甚至连群众的家门都进不了,话都搭不上,更不要说为群众办实事了。
台州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陈棉权说:“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即使有再多的警力,再雄厚的财力,再先进的装备,再高新的技术,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要从群众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为此,他们创造性地推出了“警民恳谈”制度。
警民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实践证明,“警民恳谈”制度是加强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一种好形式。这项制度于2006年9月开始实施,其主要做法是:恳谈时间全市统一,每月6日为“警民恳谈日”,逢节假日可顺延。恳谈地点相对固定,一般一个社区(村居)分室内、室外两个固定的恳谈点,通常在室外进行,以方便更多的群众参加。恳谈方式灵活多样,一是恳谈对象不受限制,谁谈都可以;二是恳谈内容不受限制,谈什么都可以;三是恳谈形式不受限制,怎么谈都可以。
为了确保群众的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市公安局统一印发了《警民恳谈记录本》和《群众意见反馈单》,要求民警将恳谈的内容详细记录,不能当场答复的,待事情处理后一律发放《群众意见反馈单》。同时,建立了相关的督查和考核机制,每月一查,每月一报,并与民警个人的考核以及所在单位的打防控考核相挂钩,以确保这项制度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警民恳谈”制度实施后效果很好。据统计,实施8个月来,全市已开展恳谈活动2355场,群众有近10万人次参加,共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10974条,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5983个。此举树立了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改善和密切了警民关系。由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群防群治工作才真正落到了实处,使社会治安状况不断趋好,从而促进了社会和谐。
希望好的制度能长期坚持
为了进一步了解“警民恳谈”制度的真实情况,记者在台州市椒江区云健社区与6名中老年的原住户和2名外来的暂住户进行了一次座谈。
自称“小巷总理”的社区党支部书记、管委会主任藤裕敏向记者介绍,云健社区辖4个居民小区,常住人口8000人,暂住人口5000人,只有2名管片民警,工作非常辛苦。
65岁的林川贞老人像心疼自己孩子一样说:“他们干得多,挣得少,实在是不容易。有些事本不属于他们管,例如小区停车和卫生等事情,我们提出后,他们也都帮助协调解决了,真是难为他们了。”
73岁的姓张的老人曾经向民警举报过一起赌博案件。他说:“不法分子最怕的是警民团结如一人,在广大群众雪亮的眼睛下,不法分子会无处藏身,插翅难逃。”
75岁的陈爱生老人从钱包里取出一张“警民联系卡”,上面印着白云派出所有关人员的姓名、职务、职责及办公室电话和手机号码。他说:“这种‘警民联系卡’在小区内随时可以拿到,小区居民几乎人人都有,有困难就找警察。过去,由于相互间沟通不够,许多事情老百姓不大了解,把怨气都撒在了警察身上。通过沟通,我们也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并且能及时了解全市及周边地区的治安情况,还可以随时反映社情民意。”
79岁的陈建钿和72岁的林葆友老人,希望“警民恳谈”这项好制度能够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