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南海Ⅰ号”上发现小片宋代竹席 研究价值极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广州6月7日电(记者 赖少芬)“南海Ⅰ号”打捞现场又有新的文物发现,考古人员在清理凝结物时找到了一小片宋代的竹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7日在阳江出席第四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开班仪式时,向外界首次披露了这一消息。

    童明康说,这片竹席十分珍贵,堪称“走出历史书的鲜活物证”,可为我们了解南宋时代平民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一直参与“南海Ⅰ号”现场打捞工作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介绍说,这小片竹席是在清理凝结物的过程中发现的,保留得不是很完整。竹席大约有成人的巴掌大小,颜色偏黄,看起来跟我们现在的竹席差不多。魏峻说,这种颜色应该就是竹席本来的颜色,编织竹席并不是很高深的技术,当时宋代的手工技术跟现在相比不会差很多。至于竹席原本的大小、在船上所放的位置以及其用途,还有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

    童明康说,历代正史多是记载帝王将相的故事,反映平民生活的内容很少。“南海Ⅰ号”前期打捞中出水了许多船上人员的生活用品,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方面的情况有很大帮助。这片宋代竹席,以及沉船上出水瓷器的包裹、捆扎方法,包含着很多史书上没有的文物信息,研究价值极高。

    这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工地(5月30日摄)。“南海Ⅰ号”出水后的“新家”“水晶宫”将于6月20日左右封顶。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地处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博物馆由5个互为关联的椭圆形“舱体”组成,其中最大的“舱体”就是专门保存“南海Ⅰ号”的“水晶宫”。 “南海Ⅰ号”沉船为南宋时期商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预计将于2007年7月左右被打捞出水。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南海Ⅰ号”的新家“水晶宫”将于6月份封顶

    “南海Ⅰ号”预计将于7月初出水,它的新家“水晶宫”是否做好了迎接古沉船的准备?记者31日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施工现场看到,目前“水晶宫”正在进行拱顶施工,现场施工人员表示,“水晶宫”将于6月20日左右封顶,可以保证“南海Ⅰ号”出水后顺利进宫。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地处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总体布局是背山面海。博物馆由五个互为关联的椭圆形“舱体”组成,其中最大的“舱体”就是专门保存“南海Ⅰ号”的“水晶宫”,处于整个博物馆的中间位置。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建临时码头迎接"南海Ⅰ号"靠岸

    为迎接“南海Ⅰ号”靠岸,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将在阳江十里银滩建造一个临时码头。29日,在位于广州南洲路的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建筑工程处施工现场,用于搭建临时码头的11个沉箱已经制作完毕,“南海Ⅰ号”出水后将在临时码头靠岸。

"南海Ⅰ号"打捞重新"开工" 开始对沉井进行静压

    因为天气原因而暂停的“南海Ⅰ号”打捞作业24日重新“开工”。记者从“南海Ⅰ号”打捞现场获悉,24日下午,工作人员开始对沉井进行静压,一块重500吨的水泥块将沉井压到了淤泥下六米多。

    据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负责“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副总指挥王仁义介绍,沉井22日已经被压到淤泥下5米,到达预定的深度,但由于天气影响,打捞工作暂停。24日上午,海上天气开始好转,工作人员尝试着进行一些静压的准备工作,下午,起重船“南天龙”号成功将一块重500吨的水泥块吊放到沉井上,把沉井压到淤泥下六米多。

巨型沉井下水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正式拉开序幕

    17日中午,打捞“南海Ⅰ号”的巨型沉井被放入水中,“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正式拉开序幕。

    17日上午10时左右,巨大的橙色沉井被拖到900吨的起重船“南天龙”号船尾,正好位于“南海Ⅰ号”的正上方。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调整、挂钩后,11时45分,水下检测定位工作就绪,沉井被“南天龙”号缓缓吊起沉入水底,二十多名潜水员依次潜入水中。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原本打算打下12根定位桩后再下沉井,但最近几天海上风浪很大,只能临时改变计划,直接放下沉井。由于在水下作业光线相对黑暗,他们安装了水下定位系统,确保沉井精确套在“南海Ⅰ号”上面。沉井完成水下调试后,工作人员将在水下进行穿底梁作业,整个作业将持续40多天。

  5月5日,广州打捞局用浮吊将沉井吊放到拖船上。当日,“南海Ⅰ号”考古打捞钢沉井在广州打捞局沉管预制码头装船启运,并将于5月8日运抵广东阳江海域“南海Ⅰ号”考古打捞现场。该沉井呈长方体,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重530吨,是广州打捞局历时一个多月设计制造的。据介绍,“南海Ⅰ号”采取“整体打捞”的方案,即采用一个巨大的钢制沉井,将埋藏于海底淤泥之下的古沉船及周身淤泥整体打捞上来。随着沉井运抵考古打捞现场,“南海Ⅰ号”考古打捞工作将全面展开。 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南海Ⅰ号”沉船打捞工程全揭秘

    备受中外考古界关注的“南海Ⅰ号”沉船整体打捞项目,已于4月8日正式启动,这艘神秘的古沉船有望在今年7月浮出水面。从1987年“南海Ⅰ号”被发现至今,人们已经为这个水下考古奇迹准备了20年。这艘古沉船是怎么发现的?载有多少文物?从何地起航又驶向何方?为何沉没?它的发现有何价值和意义?能否解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之谜?人们迫切想解开这一系列谜团。为此,记者独家采访了参与此项考古项目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博士,请他细说“南海Ⅰ号”考古发掘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南海Ⅰ号”沉船距今至少800年,船上载有文物保守估计超过6万件

    “南海Ⅰ号”沉船的发现,纯属意外。但历史往往在意外中改变了。

 “南海Ⅰ号”大事记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

    ●1989年,考古部门对“南海Ⅰ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 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挖掘,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2年下半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开始制订。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6年6月17日,国家文物局原则通过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该方案由广东省文化厅负责组织实施。

    ●2007年1月,广东省专门成立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指挥部,由副省长雷于蓝任总指挥。

    ●2007年1月,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2007年4月8日,“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7月,“南海Ⅰ号”沉船有望浮出水面。

 
 
 相关链接
· “南海Ⅰ号”的新家“水晶宫”将于6月份封顶
·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建临时码头迎接"南海Ⅰ号"靠岸
· "南海Ⅰ号"打捞重新"开工" 开始对沉井进行静压
· 巨型沉井到预定深度 "南海Ⅰ号"打捞因天气暂停
· 巨型沉井下水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正式拉开序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