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6月8日电(记者 王娅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日前在“第三届生态市(县)建设现场会暨2007年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上表示,各省应当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每年开展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吴晓青表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生态环境质量监管的重要基础,国家环保总局已决定每年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开展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并建立城市和农村、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开展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
据了解,虽然我国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削弱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污染和水生态失衡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土地退化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土壤污染影响农产品安全;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一些地区生态破坏严重,地质灾害频发。
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生态保护目标是,到2010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和物种遗传资源的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得到控制;基本摸清全国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农村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生态保护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执法能力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6月5日,市民参观北京市环境监测站分布图。当日是世界环境日,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正式向社会开放,参观市民可近距离观看监测中心的工作过程,并与有关专家交流。 新华社发(李芳宇 摄)

环保总局命名第五批87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国家环保总局7日在山东省威海市命名并表彰第五批87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同时,命名并表彰第六批200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大港区、河北省遵化市、山东省威海市等87个地区和单位,提出申请后经验收、考核、公示和审定,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山东博兴县博兴镇、浙江省富阳市高桥镇等200个乡镇,被命名并表彰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江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生物多样性普查结果堪忧
记者近日从江苏省环保厅获悉,江苏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多样性普查结果表明:新发现167种鱼类,但有不少物种灭绝,有26种水生高等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由中科院及环保等多部门合作进行的这次普查始于2005年9月,目的是摸清生物物种资源“家底”,重点调查栽培植物、家畜家禽、水生生物、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
调查结果表明,在水生生物方面,新发现了167种鱼类,其中海水鱼160种,淡水鱼7种。但由于“生境破碎或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了江苏生物物种资源减少,有的甚至灭绝。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使太湖、洪泽湖鱼类从历史记录的107种、83种减少到70种左右。
我国首家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在新疆组建
即将在新疆组建的我国第一家生态环境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正在最后审批阶段。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介绍,这家研究中心名为“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在原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预计建设期为3年。
陕西省环保局:06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6月5日,陕西省环保局召开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大会,公布了2006年全省空气质量状况。
2006年,陕西省在经济增长12.7%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有所好转,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与2005年基本持平。
2006年广西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环保取得5方面进展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当天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06年广西环境状况。
据介绍,2006年,广西在经济增长13.5%,人口自然增长8.3%。的形势下,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标准水平,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良好,城市声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青藏铁路沿线环境保持良好 环保投资已达15.4亿
记者5日在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青藏铁路全线运行近1年来,沿线环境保持良好状态。
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副局长张天华介绍,长期监测和连续观察表明,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未受到影响,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到破坏,大气、水体等环境质量未发生明显改变,湿地、湖泊得到有效保护。他说,全国人大环资委和国家环保总局、审计署等部门多次检查后认为,青藏铁路环境保护在中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