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 周玮)“成了国家级的传承人,感觉有压力。”北京天桥中幡的传承人傅文刚如是说。
他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是光荣,而且责任更重了。二是不知道国家会对传承人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心里不是很有底。
跟傅文刚一样,“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人杨福喜也不无担忧:“保护文化遗产,我们手艺人努力是一方面,政府也得动真格的。如今,好徒弟难找,可也怕教好了徒弟,饿死师傅……”
民间艺人的担忧在情理之中。如何打消传承人的这些后顾之忧呢?
专家表示,首先应保障传承人本人的生存与生活,给予养老、医疗等补贴;不少独创性技艺由家传变为大众共享资源,也应有一定经济补偿。
除了对传承人本人的保护之外,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是当务之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若要原汁原味地保存,各环节须保持手工业方式。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可由项目的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共同协商收徒,保护单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在我国台湾地区,“民族艺师”等的命名给传承人以社会地位,并请他们在大学里开设讲座,或给予薪水,或给其传授技艺的报酬,让其招收学生。虽然这些大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大部分不会以这些技艺为生,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他们的影响肯定不会就此终止。
“对于至今仍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或可作为经济资源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剪纸、年画、传统节日等等,我们要继续在生产、生活中发展传承下去,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整体环境。”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说。
还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退出了生产生活领域,很难让人们对此感兴趣并来学习,即便是这些项目传承人的子孙也不愿意继承这项技能。这该怎么办?
专家们不约而同提到了“资源转型”:扩大宣传,动用现代包装的力量,提高这些遗产项目的地位,使老百姓能够接受这些遗产并重新找到它们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王文章想起了在日本的见闻:在皇宫附近,扫地用的都是用竹子、高粱扎制的扫把。“如同环境保护一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从细节做起。倘若加以引导,如此自然、环保而又传统的日常用品,应该会更多地回归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说到底,人们的喜爱珍视与自觉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