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记者 姚润丰)整治严重阻水的“卡脖子”和病险工程、实行计量供水、用水者协会管水、推进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截至2006年底,湖北累计对28个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08.5万亩,建设节水灌溉面积37.84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4亿立方米,年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5亿公斤。
这是记者近日随2007年“节水中国行”中央新闻采访团在湖北采访时了解到的。据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刘烈玉介绍,湖北虽然水资源总量充沛,但多以洪水形式集中在汛期过境,难以利用。湖北的人均水量为176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长江流域平均值。
据了解,湖北灌区现有耕地面积46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689万亩。据调查分析,湖北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为41.8%,其中大型灌区42.57%、中型灌区40.81%、小型灌区40.88%,低于全国平均数。
刘烈玉说,为打破水资源瓶颈制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近年来,湖北省投资2.2亿元建设87处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还对田间作物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渠道、配套渠系建筑物及量水设施。经测试,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提高2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15%至20%。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近年来大力探索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工作的试点和推广。截至目前,湖北省大型灌区成立了118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的农户共70.3万户、375万人,管理支渠以下的渠道5467公里,控制灌溉面积728万亩,涉及57个县(市、区)、331个乡镇、4281个行政村,对于巩固和扩大大型灌区“两改一提高”(通过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和用水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成果,推进大型灌区可持续发展等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