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东佛山6月22日电(记者孔博、郑天虹)22日9时30分,一辆车牌号为“粤AKW983”的蓝色厢式小货车在九江大桥坍塌桥梁的下方被打捞出水,同时被打捞出水还有一男一女2具遇难者遗体。这是广东九江大桥坍塌事故发生7天后,第一次打捞出落水车辆。
2具遇难者遗体均因长期浸泡发生腐烂和严重变形。
记者看到,被打捞上来的小货车车体严重毁损,车厢顶部和后门残缺不全。
据事故打捞工作组负责人介绍,打捞从22日8时30分左右开始,打捞部门动用“磁力吸”和当地渔船的小型磁铁进行打捞,磁铁吸住可疑物体后,由蛙人下水确定是汽车,再用钢丝绳绑牢吊起。
打捞起来的遇难者遗体已被运到佛山市南海区殡仪馆,22日12时30分左右,部分失踪者家属赶到殡仪馆进行辨认。佛山市6·15事故处置信息发布组告诉新华社记者,货车内发现的遇难者遗体被确认为男性,各项善后工作及遗体的身份确认正在进行中。
事故打捞工作组负责人表示,22日14时还将继续打捞。
落水车辆为何一周后才得以打捞出水?
新华社广东佛山6月22日电(记者郑天虹、孔博)广东九江大桥坍塌事故发生一周后,22日上午9时40分,海事部门终于在九江大桥下方成功打捞起落水车辆。广东海事部门分析说,由于及时调整打捞方案和多种打捞方式的有效结合,才使此次打捞获得成功。
在这次打捞中,海事部门首先通过扫测定位确定新的疑点,然后由周边的渔船放“磁力吸”下水吸住疑点,接着派蛙人入水探摸,判断是落水车辆后,继而用钢丝绳穿插于汽车底部,再挂吊出水。这种打捞方式集合了蛙人下水打捞、“磁力吊”打捞等多种打捞方式。
海事部门说,单纯地用其中任何一种方式都难以成功打捞。打捞作业的航段水流急,如果放100公斤重物下水,10秒钟内就会被冲走,且水深一般在33米至36米,水下能见度低。在这样的水域环境下,蛙人的水下作业难度很大。
为了突破“定位”难关,海事部门引入了“磁力吸”,一旦扫测到疑点,就用磁铁牢牢吸住,防止疑点的位移。解决定位问题后,蛙人即可进行有效的探摸,实现对疑点的快速排查,提高了打捞的效率。在20日和21日,海事部门就否定了5个疑点。
海事部门以科学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专家与群众相结合、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打捞原则,多种打捞方案并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尽最大努力搜救打捞。记者在打捞现场看到,不仅有海事部门的打捞船,还有很多当地渔船在协助打捞,渔船上都装有小型磁铁,帮助固定打捞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