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广东省副省长谈加强省部产学研结合加快创新建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19日   来源:科技日报

加强省部产学研结合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广东省副省长 宋海

    一种创新的模式

    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保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思想。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如美国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和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英国的“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日本的“官产学研合作”方式、法国的“竞争点计划”等,都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我国政府把握世界潮流,近年来在推动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时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飞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主要领导高屋建瓴,认真分析基本国情(政府主导、条块分割),敏锐地看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自发进行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富有创见地提出了省部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新构想。2005年9月,教育部和广东省签订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并得到科技部的鼎力支持。这是省部产学研结合正式启动的标志性事件。相比以往零散的、小规模的产学研合作,省部产学研结合既能充分发挥教育部、科技部、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技术、人才密集的优势,又能充分利用广东产业化条件良好、市场比较成熟、企业投入能力强和创新基础扎实等有利条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这种模式不是过去产学研合作的简单延续,而是新时期、新阶段,根据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部署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推动形成高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产学研结合的有益尝试。省部产学研结合是否可以视为我国高层次政产学研结合的一种创新的模式,我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该模式无论对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还是提升广东的产业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大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政策保障体系。2006年8月,省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出台了《广东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广东省17个部门还联合制定了《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明确提出促进省部产学研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联合攻关招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投入体系。2006年广东省政府投入1亿元设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财政专项资金,今年增加到2亿元,从明年起到2010年,每年投入将不少于2亿元,并根据需要逐年增加;我们还要求全省各类科技和产业化计划的财政投入重点向产学研结合项目倾斜;广东各地市、县、区财政和企业、社会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投入体系。2006年,各地财政配套投入已超过10亿元,带动企业投入超过165亿元。三是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开设了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门网站,及时发布工作动态、政策法规、申报指南和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开辟《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省部产学研专栏。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技成果》项目信息数据库,已通过网络征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和高校科技成果信息1000多项。今年还启用了产学研结合项目网上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等信息化管理,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实时、快捷的服务。

    四种合作模式

    第一种合作模式是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目前已经组建数字电视、数字家庭、白色家电、下一代通讯、精密制造和清洁生产等产学研战略联盟13个。战略联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部属高校为主要技术支撑,本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原则开展合作。第二种合作模式是建立联合创新平台。一年多来,部属高校与广东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建立了20多家研究院、研发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分支机构等技术创新平台。例如东莞市分别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院”,两个研究院的总投资达到2.4亿元。同时,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机构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北京科技大学在广州、佛山4个研究平台之外还组建了广东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也在佛山、惠州等地区的创新平台之外组建了工业技术研究总院。第三种合作模式是推动高校与专业镇对接。广泛发动部属高校与广东200多个专业镇进行对接,开辟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新领域,提升了专业镇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如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东华大学等分别与广东的皮革、五金和牛仔服装专业镇开展全方位产学研合作。第四种合作模式是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分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3类,目前已启动建设45个示范基地,发挥了较好的经验探索和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了三个提高

    精心组织实施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经省内外专家评审,2006年省部合作财政专项资金选择了70个项目共155个课题进行支持。从立项情况看,共有全国17个省和直辖市的58所大学参与承担项目,其中省外高校46所,省内高校12所,省外高校参与的项目数占66%%,省内高校参与的项目数占34%%。2007年,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共收到722个项目申报,共有76所高校参与了申报。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年多来,通过组织省部产学研结合成果发布会和洽谈会,累计发布高校科技成果3000多项,促成省外高校与广东企业成功对接的产学研结合项目超过500项。目前,清华大学与广东每年的横向科技合作经费已经接近1亿元。浙江大学自省部合作以来与广东签订实施了100多个技术合同,交易金额超过32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省实施各类产学研结合项目3200多项,实现总产值1500多亿元,出口创汇30多亿美元。

    从一年多来的实践看,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初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多赢的目标:一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升了产业竞争力。2006年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经费支持的重大项目,预期可实现产值100多亿元,新增利税20多亿元,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350多项,将有力促进广东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建筑材料等产业的优化升级。二是促进了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山大学与TCL等企业瞄准数字家庭产业发展中的设备互联互通这一关键问题,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成功制定出了广东省第一个数字家庭领域的技术标准,并积极争取形成国家行业标准,抢占产业核心技术制高点。江门市的江裕映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技术力量,成功开发出多款具有自主技术、自有品牌的打印机,成为全国最大的针式打印机生产基地,并被授权为数字投影仪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组长单位和税控收款机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成员单位。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成功突破了飞利浦等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壁垒,成为国内电光源行业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三是促进了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很多部属高校通过省部产学研结合,将人才培养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广东的企业、工厂一线。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在广东建立了一批研究生实习基地;众多广东企业在部属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奖学金,促进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今年6月27日,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在广州成功召开了“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70多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广东各界代表共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举办了广东省产学研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开幕式暨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签约仪式,各高校带来了3500多项科技成果寻求与广东企业对接合作,广东各地企业提出了2400多项技术需求,促成了一大批项目成功合作对接。会议还安排了13个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23项校市全面合作项目、11项高校与专业镇对接项目和131个产学研校企合作项目举行现场签约。对本次签约的项目,2007年省财政将投入1.5亿元,带动地市配套财政投入12.5亿元,带动企业和社会投入135亿元,省财政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实践证明,省部产学研合作是推进自主创新的有效模式,赋予了政产学研结合新的时代内涵。

    五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加快修订完善省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策措施。目前,《省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已编制完成,各地也将尽快制定好产学研专项规划。我们将根据国家和广东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精神,尽快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员激励、合作利益分配、产学研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是积极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围绕支柱和新兴产业重大技术需求,重点组建和扶持100个左右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方案,形成长效机制。省部产学研结合资金重点滚动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带动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抓好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继续选择具有良好产学研结合条件,并在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园区或企业,加快建成示范基地。重点抓好示范市区建设;引导和组织部属高校到广东企业或科技园区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并成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四是着力突破产学研结合投融资瓶颈。继续增加省财政对省部产学研结合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建立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并逐步增加投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加大对产学研的投入。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专项经费,推动企业成为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投入的主体。

    五是努力完善服务机制。依托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机构等专业中介机构,形成完善的省部产学研结合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市和科技园区成立产学研结合促进会、研究会等行业组织,建立专业化的产学研结合服务队伍。

 
 
 相关链接
· 张德江:省部产学研合作是广东科学发展的及时雨
· 广东省与教育部、科技部力推省部产学研结合模式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