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淮河抗洪救灾采访见闻与感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合肥7月19日电 (记者 郭献文 杨玉华)2007年7月,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再次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和海内外关切的目光。

    一场场创纪录的暴雨倾盆而下;一次次洪峰“撑”着干流水位揪心地上涨;一批批受灾群众紧急撤离;一座座行蓄洪区开闸泄洪……这是又一场人类智慧与洪水的全面较量!

    记者连日冒着雨水和酷暑在千里淮堤上穿梭采访,与1991年、1998年、2003年淮河大水场景相比,受灾地区有了许多迥然不同的景象:行蓄洪区再不见连绵百里、混乱不堪的“窝棚”和帐篷,一个个“迁安村”“保安圩”里和“避水庄台”上,受灾群众安居有屋、吃喝有着、秩序井然;大大小小的堤圩再不闻令人揪心的炸坝声,以往“以人为盾、严防死守”千军万马奋不顾身抢险的战洪图也很少再见到,增加了“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的从容与镇定;一条条抗洪纪律中,类似“牺牲生命、保全财产”等硬性要求也渐渐淡化……

    对今年淮河抗洪救灾承受重大责任的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说,截至目前,安徽在这次淮河大水中紧急转移58万多人,行蓄洪区紧急转移9100多人,整个过程无一人伤亡,做到这一条是非常不容易的!

    记者采访中真切感受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成为贯穿今夏淮河防洪、救灾全过程的最强音;“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正使抗洪救灾的立足点、关注点和方式方法悄然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防汛抗洪最高主题”

    7月10日1时,在沿淮最大的蓄洪区——安徽阜南县蒙洼蓄洪区,漆黑夜空下的宁静被打破:蓄洪区内随处可见打着矿灯或手电的搬家队。平板车、三轮车、自行车、小货车穿梭不止,粮食、被褥、大门、锅盖五花八门,人们像蚂蚁搬家一样,想赶在洪水前转移一切能带离的东西。

    双眼布满血丝的崔显瑞是搬家大军中的一员。作为阜南县派驻蒙洼的包村干部,他奉命协助村民们在早上5时前搬迁到安全地带,从头天晚上6时开始执行任务,他已经马不停蹄忙了7个小时。

    “紧急撤离任务,确保生命安全是最高的、压倒一切的主题!不仅蓄洪前区内绝不能留下一人,而且要把一切易燃、易爆品和污染品转移干净。总之,一切影响群众生命安全的隐患都要统统排除!”参加过多次搬迁行动的崔显瑞感到,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人、对群众生命的重视非同一般。

    按照规定,崔显瑞和同事们要在早上5时完成全部转移任务,之后再进行4次拉网式排查,确认无一人后在蓄洪转移责任状上签字画押,整个转移任务才算“大头落地”。

    蒙洼蓄洪区所在的阜阳市、阜南县联合派出纪委、监察局工作人员对转移全程监督,一旦发现转移工作有疏漏,立即纠正并进行责任追究!

    7月10日5时,蒙洼蓄洪区内7个乡镇的3684名临时居民全部安全转移,同时转移库存汽油近7吨、柴油12吨、农药1吨多。12时,接到国家蓄洪命令,12时28分,蒙洼开闸蓄洪。整个蓄洪期间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

    当时现场下达开闸命令的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阜阳市委书记胡连松告诉记者,历史上前几次王家坝开闸蓄洪,从接到命令到开闸都要好几个小时,今年只用了28分钟!因为一切预案早就准备好了。

    6月底以来,淮河流域普降暴雨,淮河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在淮河防汛的最紧要关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作出批示,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淮河堤防和沿淮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安徽省委、省政府也要求沿淮受灾地区坚决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指导思想,全力争取行蓄洪区和抗洪救灾中不死亡一人!

    “1998年洪水,防汛工作仍以‘严防死守’为标准,而这之后,防汛思路发生改变,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逐渐成为防汛的重要指导思想。”淮河水利委员会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刘国平说。

    近几年,国家投巨资在淮河流域建立了一批“保命”工程,除提高行蓄洪区庄台抗灾标准外,还将40多万人迁出了行蓄洪区、河滩地等“洪水走廊”。

    记者在颍上县邱家湖、南润段、姜唐湖等3个行蓄洪区看到,过去居住在区内的6万多人已悉数迁到安全高地上建房。在金岗移民村,一排排“迁建房”宽敞明净、规划齐整。村民们说:政府为建房每人补贴了1.7万多元!回忆起以前在姜唐湖内的房子,一遇洪水就房倒屋塌,真像一场噩梦!如今,这些行蓄洪区都已成“无人居住区”,当地百姓再不用经受洪水轮番的威胁了!

    胡连松形象地说:“过去行蓄洪是把群众从家中往大堤窝棚里赶,现在是把群众从行蓄洪区内往家里赶,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据了解,行蓄洪区内的群众这几年经过政府统一规划和补助,都搬到新建或改造的“迁安村”“保安圩”“避水庄台”上安了家,转移的只是少数在蓄洪区内搭建临时生产房的群众,总量只相当于2003年的十分之一。对群众的经济损失,国家也逐步完善了补偿政策和办法。

    “科学调度、依法防控是生命安全的根基和保障”

    7月11日,地处颍上县的邱家湖蓄洪区传出消息,当日这里将实施炸坝分洪。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数十家媒体记者蜂拥而至、焦灼地等待着那一时刻。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那一声巨响却迟迟未闻,等来的是安徽省防指的更改命令:邱家湖蓄洪区实施人工切口蓄洪。

    爆破分洪曾经是淮河行蓄洪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今夏,即便淮河流域遭遇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目前淮河安徽段已经启用的多个行蓄洪区,却无一采用这种激烈方式破堤分洪。

    “过去,由于防洪工程体系不够完善,调控调度措施不够成熟科学,遇特大洪水时过分强调拼命保堤,实在顶不住了,为了快速分洪,只能炸坝。不仅不安全,还容易带来破坏性后果。”刘国平清楚地记得2003年姜唐湖炸堤爆破的骇人场面:烈性炸药把堤坝炸出一个100多米长的“大口子”,洪水急流而下,把堤内侧硬生生“砸”出一处50多米的深坑。灾后重建为堵口填坑,当地政府耗资100多万元。而炸坝形成的激流从过大的缺口携带巨量泥沙碎石,覆盖了大面积的农田,为清理这部分砂石,又花费1400多万元。

    “现在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了。近年来治淮骨干工程陆续建成,加上行蓄洪区的调度准备早、预案足,干部群众基本做到了‘心中有底、出手不慌’。特别是今年抗洪,无论采取哪一种应对措施,都强调生命安全第一,因此不再需要炸坝行洪这种激烈方式了。”刘国平说。

    采访中,水利专家和基层干部普遍认为,一批治淮骨干工程的完工和科学调度、依法防洪能力水平的提高,是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根基和重要保障。

    蒙洼蓄洪区的庄台加固和周围堤坝建设是国家19项治淮骨干工程之一,工程于去年全部完成,今年便在洪水中发挥了作用。记者在蓄洪区内看到,宽约4米的水泥撤退路四通八达,群众居住的避水庄台也全是水泥护坡,每个庄台上还安装了一个高音喇叭,用于撤退时宣传通知。在蓄洪区庄台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73岁老人刘克义告诉记者,过去蓄洪区内没有水泥路,一遇大水,车辆进不来,人员撤退速度非常慢。而且因为庄台也是泥土护坡容易坍塌,“那时水一涨,我们就家家户户拆床,用床板作为护坡挡水。现在这护坡全用水泥加固加高,今年水来了我们一点都不怕”。

    同样加固的还有淮北大堤蒙洼段,大堤路面已经加宽一倍,临水面全部建起了混凝土护坡,好似穿上一层坚实的防水盔甲。正在巡堤的民工崔伟平说,过去大水一来,三线民工全部动员上堤,仍险情不断、手忙脚乱。现在也紧张,但心里踏实多了,上堤人数减少许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减少了。

    “今年淮河大水降雨集中,河水涨得快,最高水位超过了2003年,到目前干堤未发生大的险性,行蓄洪区无一人发生伤亡,科学调度功不可没!”刚从抗洪一线下来的“老防洪”、阜阳市水利局副局长单庆颍说。

    7月10日11时05分,在今年淮河防汛最关键时刻,国家防总与淮河防总及沿淮各省防总经过科学分析和会商,果断下达了启用蒙洼蓄洪区的命令,之后又根据雨情汛情及时启用了淮河中游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石姚段6个行蓄洪区。

    淮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回顾说,如果当时不及时使用蒙洼蓄洪区,王家坝站水位将达到29.8米左右、超过保证水位0.5米,这将对下游淮北大堤、蚌埠、淮南城市圈堤和洪泽湖大堤及其周边圩区的防洪安全增加巨大的压力。

    据单庆颍介绍,拥有4个蓄洪区的阜阳市,早在去年冬天就制订了各级防汛抗洪应急预案,并报省政府批准。今年7月1日主汛期还没来临,该市就根据雨情汛情预报,提前开闸腾容、降低内河水位。“因为有预案、准备早,洪水来了按照这个做就行了,所以今年的抗洪调度非常从容”。

    “救灾重建要优先考虑受灾的困难群体”

    12日9时52分,王家坝闸门全部关闭停止蓄洪。至此,从7月10日中午开闸后蒙洼已累计蓄洪45小时24分钟。12日11时许,记者乘坐小木船进入蓄洪区,探访蓄洪区被洪水围困的受灾群众。

    小船在浊黄的洪水中划行了约一刻钟,到达被洪水围困的丁郢子庄台。刚进村口,就见身背消毒箱的防疫员王德银正挨家挨屋进行环境消毒,阵阵84消毒液的味道扑鼻而来。在村中心,4位医疗人员围坐在一张桌子边,忙着给村民看病和分发药品,桌子上摆满了常用的感冒和消炎药。

    村民李国道的身上长满了红点,不知原因的他忧心忡忡地来到医疗点。医生聂辉仔细检查后安慰老人:“你有牛皮癣,这是过敏症状,没大问题。”说完给老人拿了些消炎药,嘱咐他回家按时服用。李国道拿着药高兴地对记者说:“过去来水了,能有吃有喝就不错了,现在水还没来,这些医生就上了台子跟我们一起住,有个头疼脑热到这来免费看病发药,让我们少受了多少罪啊!”

    阜南县卫生局局长骆桂新说:“现在对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越来越重视,我们卫生部门在抗洪中也越来越忙了。”

    据他介绍,2003年淮河洪水后,由于卫生防疫跟不上,蒙洼蓄洪区内出血热、疟疾流行,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今年根据县防汛抗洪预案,早在7月初,县卫生部门就提前储备好了医疗和药品,并在各大医院招募医生参加抗洪医疗队。7月10日王家坝开闸蓄洪前,140多人的医疗队便进驻在蓄洪区内各乡镇。由于卫生防疫工作到位,截至目前蓄洪区没有出现流行疫病。

    抗洪救灾中政府首先考虑到的是困难群众。对此,蒙洼蓄洪区解放庄台50多岁的村民张中材深有体会。今年他们庄台上困难户五保户都优先得到照顾,那些住在危房里的群众也被政府及时安置了,他感到“政府救灾越来越有水平、也越来越贴人心了”。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的救灾物资发放非常及时,救灾不光注重眼前,连灾后的生产也安排了。“这次总理来就表态要给俺们最高补偿,省里也答应说水退后解决补种的种子、化肥问题,俺们算是吃了定心丸。”张中材计划着如果不二次蓄洪,水退得早就补种点蔬菜,等一季蔬菜过去再种麦子,这样明年的粮食就不愁了。

    人口超过200万的临泉县是这次淮河水灾受暴雨和内涝灾害最重的县,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到灾区视察第一站就到了这里。迎仙镇镇长王明阳说,7月8日,当突如其来的罕见暴雨转眼间让周围变成一片汪洋时,迎仙镇和全县其他14个受灾最重的乡镇不约而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危房户、五保户、困难户、残疾人和计划生育奖扶对象……一天内,14个乡镇1万多间房屋倒塌、8万多人紧急转移,其中包括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2个月的婴儿,无一伤亡。有不少老人和孩子都是党员干部从大水中背出来、用水缸和大盆救出来的。

    在迎仙镇一处住了四五十名困难群众的安置点,80岁的老太太王兰英说:“你看,干部们忙前忙后为俺张罗,俺们真是有福分啦!想想过去,命都保不住,别提有吃有住了”。

    阜阳市民政局局长司学龙告诉记者,今年这个市救灾重点是自救能力差的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众。救灾标准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有吃有喝有穿,要做到房屋不仅能住还要确保安全,饮水不仅能喝还要确保干净,无疫病发生还要保证有病能医,灾区生活有序还要尽可能帮助群众生产自救。

    他认为,救灾从过去的“大呼隆”,开始转向分层次、有重点和制度化、公开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新理念。

 
 
 相关链接
· 三峡坝前水位已降至144.01米 达到防汛限制水位
· 梁保华深入盱眙泗洪指导防汛工作 慰问受灾群众
· 湖北省领导防汛检查 要求各地立足防大汛抗大灾
· 江苏省:科学调度防汛安民心 干群团结共战洪魔
· 辽迎来入汛最强降水 沈阳启动城市防汛一级预警
· 黄河防汛进入"七下八上"时刻 暴雨随时可能发生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