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姚润丰)农民决定扶贫资金怎么花、资金直接拨付到村、农民管理项目实施、县乡政府监督指导帮助农民解决难题……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世界银行共同启动的社区主导型扶贫开发试点项目为现阶段我国的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盛夏时节,记者在四川、广西一些贫困村采访时发现,在这些扶贫开发试点村里,确定村里修路、改善饮水条件、种植生态林等项目一切都由农民说了算,任何外部人员都无权干涉和改变。
所谓试点村,就是指“社区主导型”项目试点。去年6月初,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和世界银行投资约4800万元人民币,在广西、四川、陕西、内蒙古4省区的60个重点贫困村开展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CDD项目)。项目内容涉及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户发展投入、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水平和文明风气等方面,估计有10万人从中受益。
“这个村被确定为项目试点村后,农民欢欣鼓舞,第一件事就是要修好双太路到临水院村委会的村道工程,全村265户全票通过!”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镇长贾旭东说。记者看到,从双太路到村委会长0.8公里的村道上,几十个农民正在修路,他们有的搬运石块、有的和水泥,干得热火朝天。
路怎么修?钱谁来管?记者问正在搬运石块的村民苟继生。“过去干什么都是上面定的,所以大伙都不积极。现在不一样了,修这条路是我们自愿的,大家投劳都十分愿意。路修好了我们种的‘中华大圣桃’就能运出去卖好价钱了,肥料、种子等农资也能运得进来了。”他边干活边跟记者说,他们还选出3个最信得过的人收钱管钱呢。原来,村民们投票选举了3位村民组成的项目资金管理小组,以小组的名义到银行开户,项目为这条路投资的9.3万元打到账户后,组长管存折,会计管密码,任何干部都不沾手,真正实现了项目资金完全由农民管理。
为进一步确认项目的决策权是否真正由农民说了算,记者来到这个村的蒲坝山自然社采访。执行这个项目的社区协助员张林拿出了蒲坝山自然社CDD项目排序清单,上面列出了农民们要修建的10个小型基础设施项目,最后村民代表投票决定优先安排的项目,自来水安装工程以72票位居榜首而迅速得到实施,水磨坝村道工程以61票而被暂时搁浅。“以前每天要走半公里路到山上挑水吃,现在自来水直接入户,就连每吨0.6元水费也是由大家讨论后定下来的。”村民张长春高兴地对记者说。
把扶贫资源的决策权、使用权和控制权完全交给农民,贫困农民享有发展和脱贫的主导权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干群关系。镇党委书记唐阳胜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政府项目通知农民开会,三分之二的农民都不到会,现在项目一旦通知开会,不管刮风下雨,农民都争先恐后地来开会,担心自己的意见没说出来。“以前干部下来检查工程,农民总是不爱搭理,现在我们下来后,农民主动给我们搬凳子,倒水喝。”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副主任王国良认为,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贯彻将贫困农民作为发展主体的核心理念,将扶贫工作与村民自治和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为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支持。特别是,农民拥有发展的主导权,有利于提高贫困群体的自身素质,增强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而这正是管理民主、持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