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记者王思海)北京市选择把社区卫生作为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改革运行机制,使社区卫生向公益性质回归,让北京市民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
据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梁万年介绍,北京市推行的社区卫生运行机制改革,首先按照城镇、远郊平原和山区居民分别出行15分钟、20分钟、30分钟可及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规划设置了36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室,中心对站、室实行一体化管理。2008年6月底前,市、区县两级政府计划投入20亿元,完成所有这些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目前,已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室达到了规划数的75%。
在财务管理上,对社区卫生实行“收支两条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药品等收入全额上缴区县财政专户,支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工作人员的待遇由财政予以保障,从机制上切断了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收入的直接联系。目前北京市共有社区医务人员2万余人,按每人每年4万元的工资额度计算,财政将拿出8亿多元支付人员工资。
据记者了解,2006年底,北京市卫生局已遴选了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312种(923个品规)社区常用药品,实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这些药品按照招标采购的成交价格,在全市城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室实行零差率销售,从机制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
“加强社区卫生工作,一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二能改变‘头重脚轻、重治轻防’的现状;三能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突破口,撬动难点,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梁万年说。
北京:大医院开设“双向转诊专区”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记者王思海)家住宣武区姚家井社区的李大爷近日从社区转诊到北京友谊医院,从挂号到就诊,前后只花了10多分钟。
李大爷先来到北京友谊医院一层的客户服务部双向转诊接待区登记,并挂了社区转诊号,随后就在八层的双向转诊专区顺利看上了事先预约好的专家门诊。
记者在社区医院给李大爷开的转诊单上看到,除了老人的身份信息外,转诊单上还有社区医生对老人病情的简要介绍以及初步诊断结果。
友谊医院副院长韩小茜介绍,友谊医院的对口支援社区包括陶然亭、椿树和大栅栏三个社区。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就诊,医院特意在门诊楼八层的特需诊室开辟了“双向转诊专区”。这里不但设有独立诊室,还可以进行大部分的化验、检查以及收费。病人不必再跑上跑下了。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目前已有93家二、三级医院像友谊医院一样,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同时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每家医院对口支援3所至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梁万年说,北京市在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建立了“双向转诊流程”“急危重症患者转诊流程”“双向转诊管理规范”“主要转诊参考指征”等制度,要求他们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实现双方在机构、人员、流程等方面的顺畅对接,方便患者就医。
北京从社区卫生入手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记者王思海)“太便宜了!”16岁的北京中学生黄真第一次到社区医院看病,只花了24元,前后只用了20分钟。
不久前黄真由于感冒引发了支气管炎,一直咳嗽。黄真的妈妈给了她500元,让她到社区医院看病。小黄来到了东城区一家社区医院——北京第六医院。耐心地问诊之后,医生给小黄开出的治疗药物一共要交费24元。
看女儿尝到社区医院的“甜头儿”,前不久患感冒咳嗽不止的父亲黄福开,也到该医院去就诊,连续打了6天“点滴”就痊愈了。“人少不用等,不耽误工作,还有不少从大医院来的有丰富经验的大夫。”黄福开也感受到了社区医院的实惠。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从社区卫生入手,制定和实施了促进社区卫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初步缓解了市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去年12月25日,北京在全国率先对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今年北京市又出台了双向转诊、大医院定点支援社区医院、中医进社区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出台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加。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医院患者排队长、等候时间长等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看病的费用”。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梁万年说,自今年年初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人均药品费用下降了30%,同时吸引分流了大医院14%的门诊量。
北京:孩子出生28天即可参加医保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记者张淼淼)北京市日前规定,出生28天后,取得北京市非农业户籍的婴幼儿就可在90天内由家长持户口簿到户籍所在地街道社保所办理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参保手续,并与缴费的次月起享受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待遇。
近日,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出《关于建立北京市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和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儿童的参保范围。
在“六类免借读费学生可参保”的基础上,持《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即“北京绿卡”人员的非农业户籍子女不用再等到孩子上学,只要出生满28天后,就可自愿选择参加大病医疗保险。
根据规定,不享受公费医疗的普通高校学生可以参加学生医保,但成人教育以及函授、进修、网络、业余、广播电视等学校的学生尚不在此之列。
据统计,北京市应参保的学生、儿童共有146.7万人(不包括已享受公费医疗的大学生50.8万人),其中大中小学校学生115.2万人。
此外,经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批准,在北京学校开设的新疆班和西藏班就读的学生,以及在北京西藏中学就读的学生,均可在所在区县参加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
北京:政府花钱请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坐诊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记者王思海)“刘主任,再帮我看看血压。”69岁的李文良每周都到东四卫生站找刘春萍大夫,“在家门口,就能有三级医院的专家给瞧病,方便了,心里也踏实!”
李大爷的高血压是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刘春萍到社区上班后发现、确诊的。今年4月底,刘春萍在社区入户走访,李大爷正犯头晕、眼前发黑。从那以后,他一直在刘主任的指导下用药,调整饮食、生活习惯。提起社区卫生站,李大爷直竖大拇指,“以前最不爱去医院,挂号难,往返一趟大半天。现在卫生站就在家门口,每周都去一趟。”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4月1日起,北京市二、三级医院全面启动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保证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都能找到大医院相关专业的大夫。不下社区的大夫不能晋升职称。规定一出台,各大医院对支援社区表现出极大热情,不少大医院院长主动找到社区要求给自己加任务。
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梁万年介绍说,为了解决社区“看不好病”的问题,针对社区医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北京市实施了“四个一批”工程。即:“下来一批”,要求大医院中级以上职称医生每人每年下社区服务15天,全年1万人次下社区,保证每天都有大医院的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回来一批”,政府出资,组建退休专家志愿团到社区服务。目前有460名退休高级专家报名上岗。“进来一批”,招聘医学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尤其是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出来一批”,对现有社区医生进行培训。到2010年,力争使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全部取得岗位合格证书。
“由于每天都有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医院来‘坐堂’,加上社区医生本身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现在有不少患者回到社区来就医。”北京东城区交东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说。

温家宝到北京社区考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今天(21日)一大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王岐山等陪同下,来到西城区德胜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居民小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围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吴仪:探索创新把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6月19日至20日,国务院在成都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仪在会上强调,要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创新,抓住关键环节,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把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改革:以居民的健康为核心
家住北京东城区朝内小街的路老太太,今年70多岁,正在小区旁边的菜市场买菜。她患有直肠癌,手术后腹部生出个人造“肛门”,由于她缺乏护理经验,身上总有一股熏人的味道,邻居们见了她都躲得远远的。路老太太自己也觉得臭得没法活下去。
社区卫生服务如何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一起被列为“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改革的总体目标。我国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状况如何?为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进行了哪些探索?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社区卫生处处长金生国最近就此接受了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