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大洋一号"深海考察船首次访港 科考获重要发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10日   来源:新华社

“大洋一号”深海考察船首次访问香港

    新华社香港8月10日电(记者李薇薇 孙浩)10日10时45分许,在雄壮的军乐声和热烈的欢呼声中,一艘白色巨轮缓缓驶入香港维多利亚港。刚刚完成第19航次考察任务的“大洋一号”深海考察船,在返航途中应香港科技大学之邀访问香港。这也是国家远洋深海考察船首次在香港停靠。

    “大洋一号”打出横幅“向香港市民问好”,全体科学家和船员冒雨在甲板上列队向前来欢迎的人群挥手致意。数十名香港青少年挥舞着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齐声高呼“热烈欢迎”。

    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郑坤生、香港特区教育局局长孙明扬等出席了在码头举行的欢迎仪式。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在欢迎词中表示,作为中国最先进的深海考察船,“大洋一号”此次访港并对香港公众开放,市民反响非常热烈,“报名上船的人数第一天就已超出预定名额10倍,反映出香港市民很渴望了解我们国家在深海考察方面的骄人之处。”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孙明扬在欢迎仪式上表示,此次“大洋一号”访港,不但令香港市民有机会亲身了解祖国在深海考察方面的突破性成就,更能加强香港与内地在科研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大洋协会理事王飞在致辞中说,“大洋一号”在此次考察中首次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上取到了多金属硫化物样品,并拍下了海底烟囱和硫化物照片,引起了国际海洋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希望“大洋一号”的此次访港能够通过丰富的活动进一步推动内地和香港的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

    “大洋一号”船长甄松刚说:“刚刚圆满完成的19航次大洋考察是一次探索之旅、发现之旅,历时200多天,横跨印度洋、太平洋,航程近3500海里,克服了难以计数的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西南印度洋热液硫化物考察领域取得了重大发现。”

    5600吨级的“大洋一号”不仅是目前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学考察船之一,它配备了最先进的导航定位通讯系统和科考设备,并具备无限海区航行能力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工作条件。

    中国大洋科考第19航次取得重要发现

    新华社香港8月10日电(记者李薇薇 孙浩)记者从10日首次访问香港的中国“大洋一号”深海考察船上获悉,这艘船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大洋科考第19航次任务中,在水深2800米的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标志着中国已跃入世界上发现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少数先进国家行列。

    据19航次第一、二航段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印度洋中脊发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黑烟囱),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并“捕获”到样品,证实了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上也存在热液活动区的推断。

    据了解,当地时间3月1日早上,经中美合作由美方提供的水下机器人潜航到2800米水深的西南印度洋中脊上,在离海底5米的高度经过10多个小时的连续拍摄后浮出水面。图像清晰地显示了海底正在冒着黑烟的“黑烟囱”,褐色的混浊液体从海底不断喷涌出来,科考船随即锁定了这一区域。当日下午,考察队员们使用中国自主研制的电视抓斗进行了二次取样,抓取到了珍贵的烟囱体样品、生物样品以及大量的块状硫化物,并在取得的样品上发现了附着的生物个体。

    海底热液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是当今国际上科学研究的前沿。由于洋中脊等处的岩浆活动,海水通过裂隙渗入地壳,被熔岩或围岩加热后富含金属元素的高温热液沿裂隙上升与周围冷海水混合,形成黑烟囱,硫化物沉淀到烟囱和附近的海底,多金属元素也在此富集。同时,巨大的热通量、与生命起源有关的海底热液生物等科学问题,也使热液活动区成了科学研究的天然海底实验室。

    这次发现对中国国际海底资源研究与开发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实现了中国由单一考察区域(太平洋)向三大洋的转变,而且实现了由单一资源调查(多金属结核)向多种资源调查和资源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考察的战略性转变。

 
 
 相关链接
· 大洋一号完成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 曾培炎祝贺
· “大洋一号”深海考察船访港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