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领导活动
 
大洋一号完成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 曾培炎祝贺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青岛1月22日电(记者邱红杰)22日上午10时,“大洋一号”科考船缓缓靠泊在青岛团岛码头。它经过近300天的航行,完成了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各项任务,回到出发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致信祝贺,他希望广大海洋工作者,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海底世界,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积极培养海洋人才,为推动我国海洋事业蓬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科考队员和船员亲友在码头上举行了热烈欢迎仪式。“大洋一号”于2005年4月2日从青岛出发,执行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启程前,曾培炎作出批示,他指出,开展环球海洋科学考察,对提高海洋科研水平,掌握国际海底资源情况,增强国际海底事务中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他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确保首次考察圆满成功。

 

    左:1月22日,人们在青岛团岛码头欢迎“大洋一号”科考船环球科考凯旋。
    右:1月22日,“大洋一号”科考船船长抱着女儿脸上露出笑容。

    据国家海洋局介绍,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共历时297天,行程43230海里,先后有包括美国、德国一些海洋研究机构在内的国内外20多家研究单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次大洋考察活动。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说,环球考察的三个预定目标已达到并有所突破。一是实现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工作由单一的太平洋考察区域向三大洋的扩展,实现了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向多种资源综合调查的转变,拓展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中的活动空间;二是对西、中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三大洋中脊上几个关键热液活动区的海底硫化物系统及其周边极端生命现象的考察均有新的发现, 并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样品;三是顺利完成了对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装备的现场试验和验收。

    据介绍,此次科考活动中使用的设备,很多为我国自主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在实际运用中稳定可靠,效果良好,标志着这些设备从科研成果走向了实用化阶段。如我国自主研制的电视多管沉积物取样器,在2005年6月17日进行的太平洋海域试验中获得成功,获取了几乎保持原状的近5000米水深的海底沉积物样品,对提高我国在海底水界面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国内1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考察工作,使我国的深海大洋人才队伍得到了扩充和锻炼,积累了工作经验。

    去年10月初,“大洋一号”在航渡期间停靠了国际海底管理局所在地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并举办了“公众开放日”活动,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海底事务中的影响。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南丹率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处全体成员登船参观,对中国政府在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赞扬。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说,环球科考活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中的国际地位。利用停靠外国港口的机会,“大洋一号”开展了多项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政府在和平利用国际海底资源方面所作出的各种努力。(完)

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环球科考凯旋侧记

    新华社青岛1月22日电(记者邱红杰)激昂的军乐响彻青岛之滨,芬芳的鲜花挥动期待的心。

    22日上午10时,淡淡海雾中,彩旗装饰的“大洋一号”科考船缓缓地浮现出它洁白的身影,慢慢靠泊在青岛团岛码头。盛装的科考队员和船员在船舷列队挥手致意,码头上等待已久的同事和亲人们一片欢呼。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从青岛出发,一路向东穿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行程43230余海里,历时297天。它创下我国海洋科学考察史上时间之最、考察里程之最。

    舷梯放下,科考队员和船员列队走上码头。他们在阔别家乡近300天后再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欢迎的人群立刻将他们簇拥,一束束鲜花捧到他们面前。

    今年正满60岁的“大洋一号”首席科学家、中国大洋协会总工程师郭世勤,已经三次作为首席科学家登上这艘科考船参加远洋科考,而这一次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次远航。

    “‘大洋一号’从1995年开始处女航,至今跨过了4个五年规划,它的每次航行都有特殊意义,而这一次环球则是中国的大洋事业实现全方位战略转变的转折点。这是它第一次冲出太平洋,第一次做海底热液硫化物的全球考察。”他站在码头满含深情地对记者说,“从事大洋工作15年,这是我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老一代海洋人就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的目标,但在此之前,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所限,我国对海洋科考的范围仅限于太平洋海域。

    “15年前,我们自己制造的调查设备只有拖网和挖泥斗。如今,海底摄像、深海浅钻、电视抓斗、电视多管、甚至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测深测扫、浅剖等等都可以自己设计制造。多么巨大明显的变化!这次全球航次是对我们这支科学家队伍,对15年来深海技术发展的一次检阅和考验。”见证了新中国大洋科考历程的郭世勤说,这次全球科学考察表明,中国的大洋工作已从初级阶段进入成熟期,正在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含着泪水的欢笑洋溢在船长陆会胜的脸上,年仅39岁的陆船长已经历过6次大洋考察,他带领船员31人,自始至终坚守在岗位,保证了整个科考过程中船舶的安全运行。

    最让船长担心的是动力定位系统。在海上科考,没有动力定位系统的有效工作,就不可能有调查任务的出色完成。动力定位系统由主机、首尾侧推、舵机、外部信号传感器和控制软件等组成,其中任何一种设备不能正常工作,或者任何不当的操作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科考的进程。而“大洋一号”此次环球航行,在海上共使用动力定位系统240余次,累计时间达900多个小时,动力定位是没有出现过任何故障。

    “从表面上看,船舶设备没有出现过影响航行作业的故障,因为一些小的故障刚出现就被船员们自己加班加点排除了,别人并不知道。”陆会胜说,“我们这些勤劳、朴实的船员们总是不显山、不露水地工作着,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却并没有什么可以展示给大家。”

    近300天的海上生活,没有出现什么惊心动魄的感人场面,但在杳无人烟的大洋腹地航行,危险是无处不在的。郭世勤总在担心调查设备出现故障而影响计划完成;陆会胜总在担心遭遇恶劣的天气会影响调查作业;政委张宝明担心长期单调的海上生活,把队员船员闷出病来;轮机长邹东总担心,已经有些陈旧的发动机会突然“掉链子”,更担心长期在噪声中工作的机工们身心俱疲;医生张健担心有人在海上作业受到意外伤害,一旦船上不能救治,到最近的海岸往往也要十天以上……

    “你瘦了!”“你受苦了!”“儿子过来,快让爸爸抱抱!”“爸爸,咱们快回家吧!”……亲人聚首千言万语,300天恍若隔世。在航行过程中,三副姜任飞请大伙喝酒,给远方的女儿过了周岁的生日;三管轮任金茂结婚200多天了,今天却是第一次见到他的新娘,因为他们是通过网络举行的婚礼;去年夏天,机工沈应工也在船上请客做东,他的儿子从一个高中生变成了大学生……

    船上的餐厅成了临时的展厅,一件件来自三大洋深处的科考样品,一块块精心制作的展板,浓缩着“大洋一号”几万里风雨兼程。此次科考,“大洋一号”获取了三大洋硫化物、玄武岩、辉橄岩等,是获取考察矿石样品数量、种类之最;在海底热液喷口附近采集海虾、海葵、蠕虫等,是获取极端环境下生物样品数量之最……这一切为中国未来的海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激情满怀地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海洋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我国海洋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大洋一号”巍然挺立。这里是环球科考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当“大洋一号”再次出发时,进入“十一五”规划的中国海洋事业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完)

    热点解读:“大洋一号”回家了

 
 
 相关链接
· “大洋一号”中国科考船首次在大西洋跨越赤道
· 中国“大洋一号”结束印度洋科考任务驶上归途
· “大洋一号”科考船26日完成北大西洋科考任务
· 大洋一号完成科考任务回到青岛
·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全面完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