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记者韩洁 罗沙)“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有洞;借新债,还旧债,债债难清。”这曾是对我国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状况的真实写照。记者近日在部分西北省区调研时了解到,随着以“三奖一补”为核心的一系列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政策措施的实施,部分困难县乡财政面貌发生了显著改变。
财政部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县乡财力规模达到11631亿元,比2003年增加5486亿元,三年增长89.3%。全国财政困难县数量由2005年的791个减少到目前的27个。记者在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也了解到,这三个省区近两年县乡年均财政收入增幅都保持在20%以上,人均财力显著增长。
县乡财政困难状况的改善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实行的以“三奖一补”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机制。2005年,财政部提出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激励约束,分类指导”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以“三奖一补”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综合政策措施,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县乡财政困难状况有较为明显的缓解。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曾指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难就难在如何打破“上包保”、“下靠要”依赖等待“输血”的思想。而“三奖一补”政策的实施正是努力探索建立一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具有激励作用的科学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和方向努力。
“三奖一补”政策首先强调对财政困难的县乡政府增加县乡税收收入,以及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以调动地方政府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中央财政按照一定系数,对财政困难县增加县乡税收收入给予奖励,目的是将“输血功能”变为“造血功能”,鼓励困难县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壮大自有财力;另一方面,为了遏制财力上移的势头,有效引导省市级政府为弥补财政困难县乡政府财力缺口增加的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在这一奖补政策下,宁夏2006年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达到10.7亿元,比2004年增长75%,全区市县财力规模达到81.6亿元。2006年,甘肃省的县级人均财力也提高到26036元,最低的清水县也达到21030元,比2003年水平提高100.6%。
“三奖一补”政策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促进县乡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是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实施“三奖一补”政策以来,地方各级政府精简机构,分流人员的步伐明显加快。在甘肃,截至2005年末,全省共撤并乡镇308个,并精简人员编制20%以上,减轻了乡镇财政压力。
“三奖一补”政策还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调动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以确保粮食安全。据统计,目前纳入中央财政奖励范围的产粮大县,其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8%,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88%。通过实施奖补政策,2005年内蒙古全区32个产粮大县粮食产量达到1519万吨,比2004年增加258万吨;2006年在农业受灾较重的情况下,全区32个产粮大县粮食产量达到1553万吨,比2005年增加34万吨。宁夏各粮食主产县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增强,粮农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此外,“三奖一补”政策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了补助,以体现公平的原则。
金人庆指出,在实施上述激励约束机制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综合治理措施,包括继续增加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创新省对县、县对乡财政管理方式,不断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从而进一步缓解目前存在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
据悉,2007年,国家财政对西部困难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预计将达到1924亿元,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达到210亿元。
我国财政困难县由791个减至27个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记者韩洁、罗沙)记者16日从财政部获悉,我国自2005年开始实施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为目标的“三奖一补”政策以来,全国财政困难县的个数已经由791个减少到目前的27个,困扰多年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据悉,为缓解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中央财政于2005年开始按照“以奖代补”的思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地方财政实施“三奖一补”政策。
“三奖一补”,也就是对财政困难的县乡政府增加县乡税收收入以及县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对产粮大县按照粮食商品量、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等因素和各自权重给予奖励,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补助的政策。
据统计,2005年和2006年两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三奖一补”资金385亿元,791个财政困难县获得奖补资金271亿元(对产粮大省奖励和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及人员奖励的范围超过791个财政困难县),加上“三奖一补”政策带动地方安排的奖补资金808亿元,县乡政府组织的财税收入比上年增加219亿元等,两年累计,791个财政困难县共增加财力1298亿元,平均每县(市)增加财力1.64亿元。
700多亿元“三奖一补”资金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记者韩洁)记者16日从财政部获悉,从2005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700多亿元资金,实施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为目标的“三奖一补”政策,激励全国财政困难县乡加快解困步伐。
财政部统计显示,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都在增加“三奖一补”政策的投入力度,其中2005年投入150亿元,2006年投入235亿元,今年又加大投入,安排资金335亿元,三年投入资金总量超过700亿元。
2005年针对我国部分县乡财政困难情况,财政部出台了“三奖一补”为核心的一系列激励约束政策,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三奖一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财政困难的县乡政府增加县乡税收收入,以及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以调动地方政府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促进县乡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以确保粮食安全,调动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补助,以体现公平的原则。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三奖一补”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强烈的政策导向作用,调动了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动性,提高了地方对控制和化解县乡政府债务的重视程度,促进了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完善,保证了基层政权的运转能力,并调动了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据悉,“三奖一补”政策实施头两年已带动地方安排的配套资金808亿元,全国791个财政困难县共增加财力1298亿元,平均每县(市)增加财力16410万元。目前,全国财政困难县个数已经由2005年的791个减少到27个,困扰多年的县乡财政困难得到明显缓解。
随着财力的增加,县乡财政保障能力也明显增强,多年来存在的拖欠工资这一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2006年各地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全国统一规定工资全部实现按时足额发放。县乡政府运转状况显著改善,2003年至2006年,县级人均公用经费水平由3458元提高到6367万元,三年增加2909元。同时,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也增加很多。
此外,实施“三奖一补”政策以来,各地精简机构、分流人员的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至2006年各地共撤并乡镇4006个,累计减少财政供养人员87.2万人。
我国积极探索县乡财政解困之路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记者韩洁、罗沙)财政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财政困难县的数量已经从2005年的791个锐减到27个,很多财政困难县不仅解决了工资拖欠等问题,还在发展县乡经济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全国县乡财政困难状况的明显改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实施的以“三奖一补”为核心的一系列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我国县乡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但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财力配置和财政支出责任不对称等原因,部分县乡财政较为困难,集中表现为欠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债务规模庞大等,而我国财政困难县乡又主要集中在财力水平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
为缓解基层县乡财政困难问题,财政部于2005年开始实施以“三奖一补”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目的是探索建立一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具有激励作用的科学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和方向努力,打破以前依赖上级财政支持、等待输血的思想。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杨茂盛说,“三奖一补”政策的核心是激励:激励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激励地方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越多就奖励越多。财政困难状况好转了,基层就能把更多的钱投向社会民生领域,解决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据了解,在中央奖补政策的带动下,各地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扶持政策。2005年内蒙古获得中央财政“三奖一补”资金7.13亿元,2006年获得资金增加到11.6亿元。此外,自治区还在中央“三奖一补”办法基础上加大奖补力度,增加了鼓励县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和鼓励旗县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的奖励内容,两年共投入配套资金5.8亿元。
宁夏在中央“三奖一补”政策基础上,将化解乡镇债务、提高县乡公用经费标准纳入自治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补政策范围,两年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资金共投入4.1亿元。
甘肃省也加大了支持财政困难县发展的力度,将2005年和2006年享受奖补资金财政困难县的数量分别从中央确定的42个和25个,增加到60个和45个。为此,甘肃省在中央财政两年累计“三奖一补”资金9.3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配套资金9.48亿元。
实施“三奖一补”政策后,困难县乡的财力进一步增强,重点支出也得到更好保障。内蒙古四子王旗2005年至2006年利用奖补资金增加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补助142万元,补助人数1028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104万元,补助人数12.95万人;城乡低保补助192万元。甘肃省会宁县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2005年和2006年两年共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级配套资金279万元,目前参合率已经接近100%,报销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通过实施‘三奖一补’政策,既加快了基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也调动了省市财政向基层加大转移支付的积极性,对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保证基层政权运转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这样评价这一激励机制。
他表示,下一步将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进一步提高基层财力保障水平,促进基层执政能力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中央财政预计对困难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将达到1924亿元,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将达到210亿元。“假如能把这些资金管好、用好,用出效益,相信县乡财政的困难会得到进一步解决。”金人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