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8月18日电(记者刘伟、伍晓阳)“把市场需求作为办学‘第一信号’”、“职业教育姓‘职’不姓‘普’”……记者近日在湖南、广西和云南采访了解到,当地一些职业院校高度重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探索出一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职业教育姓“职”不姓“普”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湖南湘潭市教育局局长杨南南对记者说,发展思路明确后,职教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湘潭市教育局近两年抓住全市建设机械制造业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中心的机遇,在市工贸中专学校开设了商贸德语、数控技术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6个实验班。实验班针对相关用人单位调查人才需求情况,在教学上突出实习实践,保证实践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80%。如今,实验班学生还没毕业,就有一批企业上门要人。
云南省玉溪市教育部门结合当地发展烟草、矿电和旅游等产业的实际,组建了烟草、工贸和旅游3大职教集团,使职教办学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当地急需的技能人才。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抓住机遇,开设了应用越南语、应用泰语等专业,与东盟国家学校开展教师和学生互派等合作,培养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人才。
落实办学自主权,激发职教办学活力
2003年,玉溪市被云南省确定为职教改革试点地区,改革的一条主要措施就是落实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行校长公选制,取消任命制,由学校自主用人、自主招生和自主办学。
经过激烈角逐,龚兴文被聘为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职业中学的校长。以前担任任命制校长的他对变化深有体会:“以前办什么专业、招多少学生、用什么老师,最终都要政府说了算。现在,我可以大胆地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配置师资,改善办学条件。”
在南宁市职业技术学院,经过4年多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将原80多个全日制专业优化整合为40多个,淘汰了一批就业前景惨淡的专业,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推行“工学结合”“以工助学”办学模式
广西每年有10多万名初中毕业生因家庭贫困上不了职业学校,而毗邻广西的珠三角每年产品订单高峰期需要招用大量季节性员工。针对这个情况,广西教育部门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与广东企业开展“以工助学”的合作。
开展“以工助学”的学校录取学生先不收学杂费,由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到广东企业开展3个月左右的实践性学习;期间由企业免费提供食宿,学生平均每月可获得700元的补助;实习期满回校后,学生用企业补助经费缴纳学杂费。
一、二年级的职校学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工学结合”的形式,使贫困生找到了一条学习职业技能、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途径,职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同时受益。

周济:抢抓机遇 真抓实干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总体布局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总理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周济: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具有很强的普惠性
新华社福州8月6日电(记者 孟昭丽)在6日召开的教育部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及2007年招生任务东部片区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这次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具有很强的普惠性,各地要健全机构,完善制度,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健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