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8月26日电(记者 张建松)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上,到底有没有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在我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内陆考察队员将继续到冰穹A地区进行寻找,为确定中国内陆冰盖科学考察站站址提供科学的评估依据。
“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再次进行内陆冰盖考察,是执行国际极地年核心计划——熊猫( PANDA)计划的一部分,冰雷达探测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第24次南极内陆考察队预备队长孙波介绍说:“冰穹A地区具有独特的穹状顶部地形特征,被认为是研究南极冰盖形成与演化最理想的场所,是最具潜力获取超过150万年冰芯的钻取地点。”
由于冰芯直接记录着远古时代的大气组成,蕴藏着珍贵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找到年代久远的冰芯,对于重建地球的历史演化以及预测全球气候和环境的演变意义重大。目前,世界各国都竞相在南极寻找年代久远的深冰芯,但迄今为止,在南极提取的年代最久远的深冰芯只接近100万年。
2005年1月18日,我国第21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冰盖冰穹A顶峰,并发现了一处3132米厚的冰。在此基础上,我国科学家将继续在冰穹A地区寻找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并寻找最佳深冰芯钻探位置。
据悉,我国科学家此次赴南极冰盖之巅寻找深冰芯,将以国际先进的冰雷达为“武器”。在冰穹A地区,首先在21次科考队发现的3132米冰厚处设立大本营,沿南北方向各延伸100公里,利用去程和返程,形成长度200公里、宽度30公里的长方形区域,用冰雷达测量冰体厚度、冰层结构和冰底环境等信息。
其次,再以大本营为中心,设立长30公里、宽30公里的正方形区域,用冰雷达进行网格状的加密探测,并绘制出高精度三维冰下地形图,为深冰芯钻探位置的确定和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选址,提供最详实的冰雷达探测数据。
在寻找深冰芯的同时,我国科学家此次南极冰盖之行还将尽可能寻找冰下湖、探察冰下山脉轮廓、冰脊迁移演化和冰穹动力构造理论的证据,以揭示冰穹A内部冰层记录的冰流历史及其变化机制,研究冰盖净积累速率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规律,构建南极冰穹A冰层深度与年代关系。
我国将首次运用“科考机器人”参加南极科学考察
新华社上海8月26日电(记者张建松)在我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将会出现两位特殊“考察队员”的身影——“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和“低空飞行机器人”,这是我国在南极考察事业中首次运用智能机器人技术。
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的这两位智能机器人,被列入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今年将首次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奔赴南极,检测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将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据悉,体重达200公斤的“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外形看上去像一架带有升降桅杆的坦克,可自主跨越冰裂缝,翻越雪坡和雪丘,最大作业半径为25公里。“冰雪面移动机器人”还是一位“大力士”,身上可搭载40公斤的重量,同时还可以拖曳100公斤的重量。此次赴南极考察,除考验自己身体外,这位“大块头”还将搭载一个高精度的定位DGPS和一套五要素的气象观测站,进行科学考察。
看上去像一架小型飞机的“低空飞行机器人”,体态轻盈,约有20公斤,力气也较小,只能搭载5公斤的有效载荷,但其飞行速度能达到50-100公里/小时,能持续飞行1小时,抗6级风。此次赴南极考察,这位“小蜻蜓”除考验自身素质外,也携带了一台观测海冰的红外辐射计和一架航拍照相机。
“极地恶劣的气候与自然条件极大地制约着人类科学考察行动的开展,利用机器人作为人的‘代理’,降低极地科考的风险与成本,提高效率、覆盖范围与可达区域,已经成为技术强国所关注的技术方案和研究方向。”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说:“与其他的科学考察队员比起来,这两位科考机器人最为突出的优点,就是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依然能够正常工作。”
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首先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将考察物资、科考设备和重型装备安全运输到南极大陆中山站,再由重型雪地车队将内陆物资运输1300公里到冰盖顶峰冰穹A地区。由于南极大陆被海冰紧紧包围起来,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破冰船“雪龙号”也仅具备连续破除冰层厚度1.1米的能力,破冰船通常无法直接到达南极大陆。
目前,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国际上通行的方式一样,都采取海冰卸货运输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危险系数很高。在国际上,破冰船被困冰区、雪地车掉进冰缝、直接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屡屡见诸报道。此外,南极内陆表面还存在冰裂隙密集区、薄冰区和环境极端恶劣区,目前仍属科考盲区,缺乏有效的科考设备和技术手段。
根据计划,我国今后将训练“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开展海冰卸货运输路线探察、冰盖裂隙密集区前置探路、极端恶劣条件下科学考察等工作;训练“低空飞行机器人”开展雪龙船破冰侦察、海冰厚度观测等工作。同时,将对极地应用移动机器人进行研究,形成示范应用,开创我国机器人用于极地科考的新局面,为后续形成系列化、多功能化科考机器人奠定基础。

我国将在世界首次绘制南极冰盖之巅1:5万地形图

资料图片:南极
根据我国“十一五”期间将在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冰层最古老的冰穹A(Dome A)地区建立中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需要,在今年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将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出冰穹A地区450平方公里范围内1∶50000地形图。
我国将在南极冰盖之巅布设监测冰雪的"智能尘埃"
在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我国科学家将布设一个能在北京遥控监测冰雪变化的“智能尘埃”网络,将南极冰雪表面数据与天空中的遥感卫星监测数据相结合,对南极冰穹A地区开展“天地一体”的监测研究。
我国将在2009至2010年期间建成第三个南极科考站
“2009至2010年期间第三个科考站一定会建成!”在5月28日—30日由中国国际极地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极地年南极冰穹A考察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叶淑华院士透露了这一振奋人心的信息。
2009年,我国在冰穹A即将建成的站点名叫“度夏站“,这将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后第三个南极科考站,也是世界上首个建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上的科考站。据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副主任吴军透露,国务院已批准在冰穹A地区建立科考站的计划,“这是我国首个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的科考站,对我国的南极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吴军说。
我国今年将继续对南极内陆冰盖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海介绍,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计划于今年10月底从上海出发,除了各项常规的科学考察任务外,还将组建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对冰穹A地区进行航空地球物理观测,测量冰盖厚度和底部岩石形状,寻求最古老的冰芯;相应开展地面观测,进行天文学观测条件实验,为我国在南极内陆冰盖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进行前期的环境研究;沿我国中山站--冰穹A断面进行冰川学和气象观测;同时还将组建南大洋考察队,对南极埃默里冰架、南大洋普里兹湾--南印度洋断面进行专项调查;此外,还将在中山站进行国际协同观测等。
中国将在南极最高点建极地天文台 耗资或超10亿
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消息,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27日开始在上海大修,预计今年10月起锚驶向南极完成建设中国第一座极地天文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