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就业促进法强调严禁就业歧视 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31日   来源:新华社

    国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劳动预备制度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邹声文、李亚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30日表决通过的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劳动预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有就业要求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一定期限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定并实施职业能力开发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就业促进法还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和引导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田雨、李亚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30日表决通过的就业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

    就业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中介服务的指导和监督,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

    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建立劳动力调查统计制度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制度,开展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失业状况调查统计,并公布调查统计结果。

    遭受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邹声文、李亚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30日表决通过的就业促进法明确,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就业促进法提出,违反本法规定,劳动行政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就业促进法还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扣押劳动者的证件 不得收取劳动者押金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李亚杰、田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30日表决通过的就业促进法规定,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

    就业促进法规定,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就业信息;

    (二)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

    (三)伪造、涂改、转让职业中介许可证;

    (四)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就业促进法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职业中介机构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违反本法规定,职业中介机构向劳动者收取押金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就业促进法还规定,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诚实信用、公平、公开的原则。用人单位通过职业中介机构招用人员,应当如实向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岗位需求信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利用职业中介活动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为促进就业建立政策支持体系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邹声文、李亚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30日表决通过的就业促进法,提出建立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以充分发挥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

    国家鼓励各类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国家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国家发展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国家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依法确保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实现就业。

    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各级人民政府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就业促进法明确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促进就业工作职责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李亚杰、田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30日表决通过的就业促进法,明确了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促进就业工作职责。

    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工作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就业促进法还规定,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人大常委会通过就业促进法 将08年1月1日起施行
· 上海大学生就业支持计划启动树立学生正确择业观
· 黑龙江劳动部门着手建立较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 就业促进法草案有望在本次人大常委会会议上通过
· 上海劳动保障局采取措施积极促进青年人就业创业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