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谱写城乡和谐新篇章
——我国总体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王立彬、姚润丰) 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明确把现代农业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位。2004年到2007年,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以不同主题推动着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谐发展新阶段到来。
坚持“多予少取” 增加农民收入
“鲁宣公首行初税亩,孔仲尼小试收赋员”演义的是中国财税史上有名的一个典故。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成为征收农业税的最早记载,中国农民从那时开始缴纳农业税这一“皇粮国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发布第四十六号主席令,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绵绵延续26个世纪后,终告结束。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和农业技术进步缓慢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近年来不断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中央财政这几年差不多每年在整个农业的投入方面都增加三四百亿元,2006年和2005年相比,中央财政用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增加了422亿元。
2007年的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三个“继续高于”:今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继续高于去年;中央财政对于农业支持增加的资金要继续高于去年;用在农业生产生活方面的直接投入要继续高于去年。财政部表示,今年对于农业的投入,从中央和地方来看,都会比去年的总量增加,也就是说去年整个农业方面中央财政的支出增加了422亿元,今年增长的数量一定会超过422亿元的水平。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260元,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率创1997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
7月25日,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户农村住户的最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农民收入继续增长,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出售农产品收入和生产经营收入。
党的十六大以来,“多予少取”的农村政策正在取得实效。
“希望让人们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到未来的希望”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发表在美国《世界观察》上的一份长达141页的报告《谁来养活中国》,描述了一个令人恐惧的前景:伴随着水资源日益短缺,高速工业化进程对农田的破坏,人口的急剧膨胀,中国在21世纪初期将无法独自养活10多亿人口,那时大量粮食进口将可能引起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对世界粮食供应,甚至政治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布朗的文章曾被“中国威胁论”的制造者所利用。
2005年9月,布朗在北京说:“我的新书的名字是《向中国学习》,我非常赞赏中国过去的发展成就,希望让人们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到未来的希望。”
中国人能够养活中国人。
据农业部预计,今年全国夏粮产量2321.7亿斤,比去年增加43.9亿斤,实现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四年增产。夏粮和小麦亩产再创历史最好水平。目前早稻收获已近尾声,产量有望与去年持平或略增。
在上年基数较高、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实现的今年夏粮丰收,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地各部门将农业生产纳入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大盘子中进行科学而有效地运作。
自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以来,2004年粮食生产恢复的势头得到保持。今年中央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规模达到427亿元,比去年增长63%;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农民培训等4项补贴资金共计87.7亿元,增长47.4%;国家及早公布了继续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明确了最低收购价不低于去年水平,有力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落实城乡统筹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礼记·礼运》的《大同篇》中,有这样的几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年老的各有适当的归宿,年轻的各有一定的用处,年幼的各有应得的成长条件,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有受到赡养的权利。儒家理想的“大同世界”景象,正在21世纪初的中华大地上逐步实现。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又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农村低保制度的实践。十六大以来,一些省区市按照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陆续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覆盖了1509万人。到今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经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2068万人。
基于这一工作基础,在去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一项重大决策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作为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覆盖全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从这一刻开始建立。
2005年8月,国务院决定加快合作医疗推进步伐。中央要求到2008年,农村合作医疗要覆盖全国80%的县市,中央财政对参保农民的补助由10元提高到20元。2007年初,实现上述目标的时限更是被提前到今年年底。
此外,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从2006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在税费改革之后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及扶贫事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可以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农民艰苦奋斗之外,国家、社会可以给农业以更多支持,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向前发展。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使国民经济各产业形成更协调的关系,保证国民经济更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9月8日,在广西田阳县百育镇四那村那生屯,村民在搭建木架。田阳县百育镇四那村那生屯33户农民在百色市、田阳县有关部门的规划指导下,把新农村建设与培育农家游产业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村民赚钱为建房,建好住房空荡荡”的现象。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
实践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是解决好钱从哪里来、富余劳动力向哪里去、农村带头人怎样培养、农民组织化程度如何提高这4个根本问题。最近,通过对江苏、河南和山西等省的调研,我们感到,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带动农村发展(简称“返乡创业、以企带村”),是解决这四个根本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前者在中西部地区、后者在东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表现,对新农村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农民“有路走”“有车坐”
为了缓解农村地区“出行难”,我国通过专项资金和补贴等形式,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支持农民有路走,有车坐。
6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的全国道路运输工作会议上,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介绍说,近几年,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把解决农村地区“出行难”、“运货难”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组织实施了农村客运网络化示范工程,加快推进了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
我国教育循序破解制约发展难题 力求让人民满意
我国于2006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公共财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统计显示,西部地区以及中部试点地区自2006年实施改革以来,约520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平均每个小学生每年减负140元,每个初中生每年减负180元;约3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780万名家庭贫困寄宿学生领到生活补助。西部地区有近20万名农村辍学学生返回学校,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