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三江源生态移民二次创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9月12日电(记者 张进林 顾玲)随着青海三江源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藏族牧民开始从三江源核心区域搬迁出来,为保障他们的生产生活,我国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实现二次创业。

    被称为“亚洲水塔”的三江源地区指的是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超载放牧等各种人为因素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加剧恶化。为保护和改善三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我国于2005年启动的三江源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总投资达75亿多元,到2010年,近10万名农牧民将从三江源生态恶化区迁出。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负责人李小南说,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三江源已有6000多藏族牧户、3万多人口从草地退化严重区域搬迁到州、县、乡所在的城镇地区,告别传统的放牧生活,开始走上一条全新的生活道路。

    为了保证生态移民顺利发展后续产业,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牧民们实现二次创业。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出台了7项优惠政策,以鼓励移民群众从事经商和劳务输出。

    根据这些优惠政策,生态移民从事各项商业经营将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结所有营业证件,并可享受一年的试营业期,其间政府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在市场安排摊位时,对移民户给予优先考虑。此外,政府还设立生态移民培训基金,开展“手把手”培训,使他们尽快进入市场提高收入等。

    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当地藏族群众长期以放牧为生,开展多种经营的能力比较差。三江源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实施之初,青海省就在工程规划中安排专项培训资金,要求各地项目区因地制宜开展诸如机械修理、建筑、厨师、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等方面的培训。

    同时,青海省还要求地处三江源工程项目区的州、县、乡各级政府,在行使政府职能时要充分考虑移民的困难和后续产业发展问题。青海省为计划迁出的10万名藏族牧民安排的各类培训经费人均将超过800元。

    通过各种培训和诸多优惠政策的扶持,目前三江源生态移民中的一部分人已经掌握了一两门技术,有的已成为二次创业中的表率。今年40岁的万玛侃卓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智格日村的生态移民。在县、乡政府及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她在政府为她家提供的温棚里学会了种菜。去年,她种的各种蔬菜除了自家食用外,还拿到市场上去卖,净挣了3000多元。

专家称,三江源生态恢复须“与天争时”

    新华社西宁9月12日电(记者任晓刚)专家认为,青海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还将持续恶化,但其发展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水平的影响,改善和恢复三江源生态环境须“与天争时”。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亚洲水塔”之称。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全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自2005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在这一地区实施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对黄河源头以及青海湖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还可能持续恶化,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的退化仍然会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发展,特别是已经退化的地区,其退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目前还未发生草地退化的地区,也将随着气候暖干化的发展而逐渐退化。现有的高寒草甸、湿地、高寒灌丛等生态类型将进一步萎缩,荒漠、高寒草原的面积将会逐步扩大。

    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方式基本一致的地区,人为活动对区域草地退化的影响在短期内大于气候影响,人为活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以及能动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将促使草地退化的发展速度减缓。

    研究结果表明,三江源生态恶化的持续时段与人为保护建设区域生态环境的方式、力度以及工程的系统性密切相关。在保护与建设力度不足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的演变发展将会朝着持续恶化的方向发展,生态环境退化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但当人为调控和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能力大于自然环境演变对生态环境的控制影响的时候,生态环境必将向良性化的方向发展。

    专家认为,三江源生态恢复要“与天争时”,从当前国家对保护区生态保护政策和建设方案来分析,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发展趋势虽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必将得到越来越明显的改善,生态环境也将得到全面好转。

 
 
 相关链接
· 保护三江源:撤栏恢复野生动物家园 "邀鹰"灭鼠
· 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只要生态好 就算有政绩
· 青海省副省长:三江源地区不把GDP作干部考核指标
· "三江源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等项目研讨会举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