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青海省副省长:三江源地区不把GDP作干部考核指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8月12日电(记者崔静)“在三江源地区,我们不把GDP作为干部考核的指标,一门心思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在全国政协正在进行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专题调研活动中,青海省副省长李津成作出如上表述。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然而,近40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三江源地区出现草场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水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萎缩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事关广大中下游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生态安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意义。因此,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建设必须坚持保护第一,这是青海对国家、民族承担的重要责任。”李津成说。

    “为了促进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在三江源地区,我们不提工业化口号,不搞GDP考核,下决心牺牲一部分眼前的发展机会,努力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李津成表示,青海省目前对三江源地区干部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生态建设和移民安置方面,包括当地退牧还草实施情况、小城镇建设及帮助移民发展后续生产生活等。

    他表示,通过近年来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项目的实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局部改善。

三江源地区水资源呈明显减少趋势

    新华社西宁8月12日电(记者崔静)记者从正在进行的全国政协“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专题调研活动中了解到,受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水资源近年呈明显减少的趋势。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气温升高主要通过影响冰川和积雪消融、流域总蒸散量、改变流域高山区降水形态以及流域小气候等方面,造成对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的影响。数值模拟表明,若降水不变,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三江源地区的流域流量即减少3%至8%。

    统计显示,从1961年以来的40多年间,三江源地区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平均气温以每十年0.32摄氏度的速度上升。而降水量则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十年约减少13.9毫米。

    这位负责人表示,水资源短缺在三江源地区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又进一步影响了地表水环境的稳定,造成了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碱化、植被退化、沙尘肆虐等灾难,直接影响到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治理和工农牧业生产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秦大河认为,在众多水资源不足的解决方案中,人工增雨作业的方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实施便捷的优点,因此,三江源地区应重视开展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目的的飞机和地面人工增雨工作,缓解这一地区及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

    据悉,青海省已开始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工程,并于2006年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了高原飞机人工增雨试验,取得了积极效果。预计这一工程项目完成后,可每年在三江源作业区内增加降水80亿立方米,增加黄河径流12亿立方米。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源头,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区和西部地区的生态屏障。

 
 
 相关链接
· 青海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
· 青海柴达木盆地打造循环型碱业基地
· 中科院与青海签订第三轮合作协议 着眼人才培养
· 青海:祁连县牛毛帐房寺院成为特色旅游景点
· 我国投入4.7亿保护青海湖生态 初步遏制恶化趋势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