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卫敏丽、丁冰)气象部门上下配合、区域联防,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多方联动,我国气象应急和灾害联防机制正逐步建立。
这是记者近日从发展中国家灾害应急管理省(部)长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中国气象局已经与国家核应急办公室、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环保总局、安监总局、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就地质气象灾害、交通安全、高温中暑、一氧化碳中毒、农业林业病虫害、森林草原火险等建立了联合预警制度;与信息产业、广电等部门建立了合作机制,共同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在国务院应急办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气象部门上下联动、区域联防和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应急联动机制,在我国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国光说。
据了解,为扩大预警信息发送范围,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发布盲点,浙江省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气象部门牵头,部门合作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协理员组织体系,队伍已达7074人。深圳、珠海等地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地方部门联动应急响应机制,在防灾减灾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量的70%左右,每年受灾农作物面积达5000万公顷,影响人口达4亿人次。
我国海洋灾害立体监测业务系统初步建成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卫敏丽、孙闻)10月10日是第十八个“国际减灾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日前在参加“中国防灾减灾部长论坛”时指出,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逐步建立了海洋站、浮标、船舶、飞机、卫星等多种手段构成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业务系统,初步具备了对我国沿海风暴潮、赤潮、海冰和海上溢油等灾害的应急监测能力。
“监测是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海洋灾害立体监测能力的增强有效提升了我国的海洋灾害应对水平。”王飞说,以赤潮灾害为例,国家海洋局2001年起对赤潮实施立体监测,近五年来尽管赤潮次数和面积大幅度增加,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大大降低,平均每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海洋预报体系也初具规模,目前已建立了1个国家级中心、3个区域中心、10个省级预报台以及8个县市级预报台,初步建成海洋灾害预警报业务化系统,向政府和公众提供风暴潮、海浪、海啸和赤潮等海洋灾害预报、警报和咨询服务,并对海上溢油漂移扩散和海难事故搜救等海上突发事件提供动态预报保障。
来自国家海洋局的相关统计表明,随着海洋灾害预报水平和沿海地区抗灾能力的提高,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中等强度以下风暴潮、海浪灾害中已经较少或没有人员死亡;平均每次特大风暴潮、海浪死亡237人,相比二十世纪上半叶下降了90%多。


2007年9月20日15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科学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网民在线交流。图为嘉宾与主持人交流。(中国政府网 陈竞超 摄)
我国已基本形成符合气象特色的各类应急预案体系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气象应急预案格外重要。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符合气象特色的各类应急预案体系,这是记者近日从发展中国家灾害应急管理省(部)长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据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介绍,中国气象局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编制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和《国家核应急气象保障预案》;与卫生部联合制定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高温中暑应急预案》等预案或预警办法;指导31个省级气象局制定了各级各类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共160余件,内容涉及核扩散、危险化学品泄漏、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以及海难搜救等相关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