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沪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为老人生活添"拐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0月19日电(记者 叶锋)18日,独居在上海徐汇区长桥社区的84岁老人罗秀英,在家中迎来了与她毫无亲属关系的下岗工人崔萍。崔萍帮着做饭,清洁房间,然后陪老人聊天。

    19日是中国农历中崇尚“孝亲敬老”的“重阳节”。罗秀英说,最近两年的两个“重阳节”,她过得都很开心。

    从两年前开始,崔萍每周都会去罗秀英家三四次。她是社区内一家社会组织——“助老服务社”的“助老服务员”。收入低于上海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罗秀英能享受政府每月3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该补贴正好用于支付给崔萍。

    人口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275.62万,超过户籍总人口的20%,老龄化水平已和发达国家相当。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化机构养老之外,上海正在探索一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老人们的生活添一根“拐杖”。

    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章淑萍说,对生活自理有困难、经济收入较低的老人,上海将通过上门、日托等服务形式,为他们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崔萍所在的长桥社区“助老服务社”负责人谷家娣介绍说,现在该社共有服务员42名,主要由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外来人员以及部分退休人员担任。这批服务员忙碌在整个社区内,为275名政府补贴和49名自费购买养老服务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日托养老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另一种形式。记者在虹口区广中社区开辟不久的“日托所”看到,室内有舒适的卧榻、躺椅,还有钢琴、液晶电视,屋外则是一个屋顶花园,小桥流水,绿草如茵。负责人陈以云说,目前该所接收了30位老人,年龄多在70岁以上,最年长的已有89岁。他们早上9点过来活动,下午5点回家,中午在社区食堂吃饭。家住得远的老人,来回还有车免费接送。据介绍,目前虹口区已在区内各社区建立了12家类似的日托养老所。

    无论是在家还是出门,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都能得到精神慰藉。罗秀英老人告诉记者,她总觉得有崔萍在家的一两个小时“过得特别快”“舍不得她走”。广中社区日托所的老人汪兴芬说,她觉得这种“朝九晚五”的生活很充实。

    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章淑萍说,日托所和上门助老是上海近年来养老服务领域的新亮点,“和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具有成本低、老人更易接受等独特优势。”

    据章淑萍介绍,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90%的老人由家庭照顾,7%的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人进入养老院等机构养老。预计至2010年,在“9073”的格局下,上海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数将达25万人。

 
 
 相关链接
· 北京首现“养老房屋银行”空巢老人养老新选择
· 杭州将实现医疗养老保障全覆盖城乡间可选择转换
· 吉林养老保险惠及493万余人 非公经济参保占主导
· 河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正式实施
· 世卫组织发布改善城市老年人生活条件的参考标准
· 北京65万无保障老年人将“老有所养”获养老补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