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14日电(记者 董振国 王汝堂)为增强地震灾害应急防御能力,我国积极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目前,全国68个大中城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据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强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做好灾难疏散准备。全国20个省(区、市)的68个大中城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数百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应急避难场所具体是指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一般为公园、开阔地等,北京、上海等市很多公园就同时具备紧急避难的功能。
据了解,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目前,北京、上海及大部分省会城市已经建立并完善了应急避难场所。
我国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
新华社济南11月14日电(记者王汝堂、董振国)我国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核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结构完整、管理相对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在济南召开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会议上介绍,近年来全国各地扎实推进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到2006年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90%的地市、近70%的县和2000多个乡(镇)人民政府编制了地震应急预案,铁道部等17个部委、500多个省政府厅(局)、各级地震部门编制修订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已深入到企业、乡村、社区、学校、医院和家庭。2007年,各地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据了解,为加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监督检查,提高政府及部门地震应急管理水平和指挥处置能力,中国地震局从1998年开始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对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所在地的14个省份开展了地震应急工作监督检查,取得了积极效果,建立了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
为提高政府的地震应急指挥能力、部门协调联动能力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中国地震局会同地方政府在重点地区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仅2006年以来,各地就开展了近百次形式多样的地震应急演练。

专家指出我国城市防御震害能力薄弱 应引起重视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主要城市的防震害措施和投入不足,城市防震害整体能力薄弱的现状应引起重视。
高建国说,从过去的经验教训可知,随着城市化的提升,地震损失将越来越不限于工程损失,商业中断、社会功能瘫痪、信息丢失等非工程损失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和人均占有财富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各项防灾减灾投入过低,加上现阶段社会公众的减灾意识还不够强,一旦在城市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损失将会成倍增加。
北京中心城每年将建20处至30处避难场所
记者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获悉,根据新出台的《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北京中心城每年将建20处至30处避难场所,力争在2010年前完成所有大型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建设。
根据新规划,北京中心城每年新建的避难场所将可接纳150万到200万人,各新城每年新建的避难场所可接纳6万到10万人。

1月7日,一位太原市民从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牌前走过。日前,山西太原首个应急避难场所在迎泽公园建成。园内设立应急指挥部、物资发放区、医疗急救区等应急避难区,每个区域均设置有明显标识牌,清楚地标明疏散方向、位置和应急设施,可同时容纳3万人应急避难。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昆明建成首个大型永久性应急避难所 可容纳6万人
昆明市第一个大型的、永久性的应急避难所6月26日整体建成,这个应急避难所在发生灾害时可容纳5万至6万人临时避险。
这个应急避难所位于昆明市最大的城市公园宝海公园内,可以用作避难场所的面积近120亩。据昆明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夏平成介绍,本着“平灾结合”的原则,宝海公园平时不改变公园固有的休闲、娱乐和健身功能,其原有景观也不会被破坏,当发生地震、大面积火灾、煤气泄漏、爆炸、水灾等灾害时,方可启用为避难场所,为附近社区灾民提供临时避险。
郑州:年底前要开建首批应急避难所
郑州市地震局近日发布消息,今年年底前要开建首批应急避难所,地址选在碧沙岗公园和人民公园。并透露明年郑州市每个县(市、区)要逐步开始建设应急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