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河南:为中国百姓的餐桌营造一道安全“防火墙”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0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12月5日电(记者张百新、秦亚洲)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的河南,享有“中国粮仓”和“国人厨房”的美誉,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目前国内市场上,每3.5袋方便面中,有1袋产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中,有5根产自河南;每10个速冻水饺中,有5个产自河南……保护食品安全责任重大,河南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制度保证,为中国百姓的餐桌营造了一道安全“防火墙”。

    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力度,出台了《河南省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规定要加强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防止农业环境污染。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坚决防止农产品源头污染。

    位于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域的郑州市黄河农牧场,对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进行统一供应,聘请高级农艺师对蔬菜病虫害的预防和生产跟踪指导,从源头上保证蔬菜的质量安全。每一次使用农药前,技术人员还要对农药是否合格现场签字。在整个流程中,所有的生产行为都必须登记在案,以备查询。在蔬菜生长期内,黄河农牧场的检测员王冬红和其他20多名检测员,平均每7天就要把农牧场内1200亩菜园生产的20多种蔬菜抽检一遍。如果检测不合格,蔬菜必须就地销毁。如果在一年内有两次蔬菜质量抽检不合格,生产者将被农场除名并永不录用。黄河农牧场负责人高顺旗说:“所有的农产品在上市前还将接受一次更加严格的质量检查,如果不合格,就不能进入市场。”

    2003年以来,河南省共投入1.7亿元资金,积极支持建设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检体系,基本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1011名技术检测人员广泛分布在全省6个部级检测中心、4个省级检测中心、18个市级检测中心、79个县级检测中心、18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8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检测室。

    在流通领域,作为全国蔬菜枢纽性集散地,河南省先后在郑州、漯河、洛阳等10个省辖市开展市场准入试点,积极建设可追溯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全省推进。

    被评为全国蔬菜批发行业十强市场的郑州市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平均每天流通近100个品种、700万公斤蔬菜。从这里运出的蔬菜,覆盖了11个省区。所有的蔬菜在市场内必须接受两次抽样质量检测。市场内的每个区域,都挂着标明了蔬菜名称、产地、检测结果和监督电话的准入标示牌。

    郑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主任符建伟说:“在这个市场,如果农产品连续三次抽检不合格,郑州市就会将具体的信息向产品原产地政府发出公函,告知检测结果和郑州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并提醒对方整改。”

    “在超市和零售市场等农产品流向百姓餐桌的最后一道关口,郑州市数百名质量安全检测员随时抽检。”郑州市农业局农产品管理流通处处长杨万友说:“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对农产品整个流通环节中至少三道检测的程序性制度。”

    河南省各级有关部门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和市场准入等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大宗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放心。采样分析表明,河南省小麦、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99%以上处于安全范围内,90%以上达到了绿色食品卫生标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逐年提高。2007年9月,农业部对郑州、商丘等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监督抽查,蔬菜合格率为100%。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2007年上半年,农业部对郑州市进行的例行检测,以及2007年9月对商丘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的监督抽查,畜产品中“瘦肉精”和磺胺类药物污染检测合格率均为100%。

    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由于在全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省已经建立的农产品从田野到餐桌的一整套安全保障体系,不仅仅是对河南更是对全国人民餐桌安全的高度负责。”

 
 
 相关链接
· 工商总局:我国将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
· 我国进一步强化以食品安全评估为核心的科技建设
·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综述:维护公众利益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