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标识”12月11日起正式启用,意味着全国各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从此有了统一的标志性“符号”,这是记者从中华全国总工会12月11日举行的2008年送温暖活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近年来工会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的创新之举,是送温暖工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载体。自2002年1月天津成立第一个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至今,全国已建立地市级以上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368个,组建率达100%;县级帮扶中心2300多个,组建率达80%。
据介绍,在各级工会的努力下,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帮扶活动社会化的工会帮扶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截至2006年底,全国各级帮扶中心已累计筹集帮扶资金28亿元,帮扶困难职工1560万人次。仅2006年,全国各级帮扶中心就共计帮扶困难职工492.9万人次。
为进一步加强帮扶中心的建设,扩大帮扶中心的社会影响,今年8月,全总通过工人日报、人民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标识图案,共收到来自25个省区市的264件作品,经过专家评审,全总书记处确定了全国统一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标识”。
全总保障工作部部长李守镇表示,标识的启用,将有力地推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标识由太阳、双手组成,太阳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象征着党领导下的工会事业蒸蒸日上;红日映衬下的“双手”紧紧相扣,体现“帮扶”主旨,表现出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向困难职工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开展“救助、维权、服务”的性质和特点;紧握的双手,巧妙地构成了汉字“工”,既体现了“工会”,又代表了“职工”,同时也寓意工会发挥着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图案周围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汉字和汉语拼音组成,直观点明了主题。(记者 丁军杰 王娇萍)
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实现网络化
记者从中华全国总工会12月11日举行的2008年送温暖活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软件的开发工作已完成,从11月底开始正式启用。这标志着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并为对流动职工实现跨区域帮扶提供了技术支持。
帮扶管理软件采取了全总、省总、市总、县总分级负责,动态管理。利用帮扶管理软件,全总可以查看全国各地录入的每一位困难职工的情况,真正实现了“只要一点击,就可以了解各地困难职工的全部信息”。同时,各级工会也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对困难职工档案的管理,实现对职工困难类别、致困原因、职工身份、所属行业、帮扶形式、帮扶措施等方面的查询和统计分析。
据悉,2008年“两节”送温暖活动的相关数据和工作情况将第一次利用这套软件统计上报,进行分析汇总,这使分类帮扶成为可能,将大大提高工会送温暖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推动送温暖工程的基础性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依托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网络,全总针对目前我国6000万灵活就业人员、1.2亿跨省流动农民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跨区域维权服务网络。即主要通过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软件,重点将全国368家地市级以上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情况简介、帮扶项目、办公地址、联系电话等内容联网贯通,使全国的工会帮扶中心能够及时互通信息,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形成快速联动机制。
全总保障工作部部长李守镇表示,跨区域维权服务网络的建成,实现了根据跨地域流动职工的需求,及时提供跨区域的政策咨询、应急救助、维权服务、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服务,从而将有效缩短维权时间,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进一步扩大工会的社会影响力。(记者 丁军杰 王娇萍)